柴灣

🏞 柴灣(Chai Wan)位於港島最東端,是一個兼具工業歷史與現代住宅特色的社區。這個昔日以船廠和工業區聞名的地方,如今已轉型為充滿活力的綜合社區,保留著香港工業時代的記憶。柴灣的名字源自早期居民在此砍柴燒炭的歷史,而它的發展軌跡見證了香港從漁村到工業城市再到現代都會的轉變歷程。

柴灣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背靠歌連臣山,面朝藍塘海峽,形成山海相映的景觀。區內的柴灣公園和杏花邨海濱長廊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而著名的更是行山愛好者的熱門路線,可通往龍躍徑和等風景優美的地方。工業遺產方面,柴灣仍保留著不少工廠大廈,其中一些已活化成創意空間,如青年廣場和柴灣工業城,展現了社區的創意活力。

🗺️ 地名由來

  • 柴灣原為盛產柴薪(firewood)的海灣,因而得名。
  • 曾因英文誤譯為 Sai Wan(西灣),導致混淆。
  • 因「柴」字不吉利,曾建議改名「翠灣」,但未普及。

📍 地理位置與城市結構

項目 詳細內容
所屬區域 香港島(Eastern District),位於香港島最東端
鄰近地區 筲箕灣、、杏花邨
地形特色 三面環山,柏架山(Mount Parker)、歌連臣山(Mount Collinson)、(Pottinger Peak),地形屬谷地(valley),與跑馬地(Happy Valley)相似;東北臨藍塘海峽,擁有天然深水港。
城市規劃 港島第20規劃區,住宅與工業混合發展

🧭 歷史沿革

📜 古代至清朝(Ancient to Qing Dynasty)

  • 柴灣早於宋朝(Song Dynasty)已有居民聚居。
  • 清朝時期屬於新安縣(Xin’an County),但人口稀少。

🇬🇧 英治時期(British Colonial Era)

  • 1843年英軍(British Army)曾在柴灣設立軍營,後因熱病遷至鯉魚門(Lei Yue Mun)。
  • 1925年香港童軍(Hong Kong Scouts)在柴灣建立首個童軍營地。

🏭 工業與住宅發展

  • 1950年代設立柴灣平房區(Chai Wan Cottage Area)。
  • 1970年代起轉型為工業區(Industrial Zone)。
  • 1985年港鐵港島線(MTR Island Line)通車,柴灣站啟用。

🏘️ 居住環境與社區發展

  • 1959年起清拆村落,興建27座徙置大廈。
  • 1970年代成為工業區,1980年代配合港鐵與東區走廊發展。
  • 主要屋邨:柴灣邨、興華邨、環翠邨、康翠臺、樂翠臺。
  • 住宅多位於工廠與墳場之間,影響景觀與空氣質素。

🚍 交通樞紐與巴士基地

項目 詳情
港鐵站 柴灣站(港島線終點)
巴士車廠 設有大型巴士車廠,香港島最大規模之一,曾為中巴總部。
巴士公司 中華巴士 → 新世界第一巴士、城巴
走廊(Eastern Corridor) 連接柴灣至港九。

🎓 教育資源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分校
  • 張振興伉儷書院
  • 福建中學(
  • 明愛柴灣馬登基金中學

🍲 地道美食與特色餐廳

  • 竹園飯店大排檔:港式小炒、火鍋、羊腩煲。
  • 薯仔屋電影餐廳:創意西餐與電影主題裝潢。

🏛️ 文化景點與歷史建築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特點
香港海防博物館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前英軍炮台,展示海防歷史
羅屋民俗館 Law Uk Folk Museum 客家文化遺址,保存客家村屋,展示客家文化
鯉魚門度假村 Lei Yue Mun Holiday Village 休閒設施與自然景觀
青年廣場 Youth Square 多功能文化及活動中心,舉辦演出、展覽與社區活動。
童軍山 Scout Hill 香港首個童軍營地。
柴灣公園 Chai Wan Park 設有童軍紀念碑。

  • 大潭道 / 石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