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流石筍(Fan Lau Stalagmite)是香港大嶼山西南端分流地區的一處著名自然地貌,位於分流東灣附近。它是一塊高聳的巨大花崗岩巨石,因其形狀尖銳突出,,因其形狀酷似一根竹筍而得名。分流地區古時曾因這塊巨石被稱為『石筍村』,可見其作為地標的悠久歷史。這塊巨石是經過長期風化和侵蝕作用形成的,展現了香港獨特的海岸地質特徵。
—
📌 基本資訊
類別 資料內容 🪨 名稱 分流石筍(Fan Lau Stalagmite)又稱石筍村,昔日地圖曾標示為 Shek Sun 📍 地理位置 位於香港大嶼山西南端的分流半島東南面,屬南大嶼郊野公園範圍 🗺️ 地貌特徵 花崗岩巨石,形似竹筍或蟹鉗,突兀於山坡上,俯瞰分流東灣 📏 高度 約 30 米(30 meters) 👀 可見位置 分流東灣沙灘(Fan Lau East Bay Beach)或分流炮台(Fan Lau Fort)附近小徑 🏛️ 歷史背景 分流石筍為村落命名由來,附近有分流炮台與石圓環,均為法定古蹟 🚶♂️ 行山路線 可由石壁或大澳出發,經鳳凰徑第7段及分流郊遊徑前往,全程約 16.5–17.5 公里 —
🧭 地理與命名由來
- 分流石筍位於分流半島東南面山坡上,俯瞰分流東灣(Fan Lau East Bay)。
- 其形狀酷似一根竹筍,因此得名『石筍』。
- 古時此地曾有一塊形似人面的石筍,分流村(Fan Lau Village)也因此被稱為『石筍村』。
—
對於前往分流的遊客來說,分流石筍是探索該地區時一個不容錯過的景點。遊客在前往分流炮台或分流東灣的途中,很容易就能看到它。分流地區沒有公路直達,需從東涌或梅窩乘巴士至石壁,再步行約2小時經狗嶺涌才能抵達,路途雖遠,但石筍的獨特形態和周邊的優美海景(包括著名的海水“分流”現象-珠江口水與南中國海水的交匯線)使得這趟旅程非常值得。
—
🥾 行山路線 Hiking Route
🔸 推薦路線:石壁 → 大澳(全長約 17.5 公里)
路段 英文名稱 特點 石壁 Shek Pik 起點,可搭巴士抵達 狗嶺涌 Kau Ling Chung 海灘與露營地點 嶼南界碑 Southern Boundary Stone 歷史界碑 分流東灣 Fan Lau East Bay 可遠眺石筍 分流石筍 Fan Lau Stalagmite 地標巨岩 分流炮台 Fan Lau Fort 清代古蹟 石圓環 Fan Lau Stone Circle 史前遺跡 分流西灣 Fan Lau West Bay 沙灘與村落 煎魚灣 Tsin Yue Wan 露營地點 二澳 Yi O 傳統漁村,復村計劃 大澳 Tai O 漁村終點,可搭船或巴士離開
- 🕒 需時:約 6–8 小時
- 📶 難度:中等(Moderate)
- 🍫 補給點:分流村、二澳、大澳設有士多
—
📸 景觀亮點
- 沿途可欣賞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壯麗海景。
- 石筍如同從地殼破土而出,形態堅定,極具視覺震撼。
- 分流炮台與石圓環讓人穿越時空,感受香港的軍事與史前文化。
- 沿途海灣如畫,特別是分流東灣高處俯瞰景色壯麗。
- 日落時分可遠眺雞翼角(Kai Yik Kok)與連島沙洲(Tombolo),美不勝收。
- 分流石筍本身是攝影愛好者的熱門打卡點,巨石與海天一色構成絕美畫面。
—
🧭 小貼士 Tips
- 建議早上出發,避免天黑仍在山上。
- 必備裝備:防曬、帽子、水、食物、電筒、地圖。
- 注意部分路段無遮蔽,夏季易中暑,請量力而行。
- 二澳村部分地段可能限制進入,請尊重村民告示。
—
📖 傳說與文化
- 據說古時岬角高處曾有一塊形似人面的石筍,分流村也因此被稱為『石筍村(Stalagmite Village)』。
- 雖然那塊人面石已不復存在,但分流石筍仍屹立不倒,見證時光流逝。
—
🏯 周邊歷史文化遺跡
分流不僅自然景觀壯麗,還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 分流炮台(Fan Lau Fort)
- 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約1717年),是香港最古老的炮台之一。
- 用花崗岩與青磚砌成,長約46米,寬約21米。
- 曾用作防衛珠江口航道(Pearl River Estuary),抵禦海盜與外敵。
- 清末至英國租借新界後(1898年),炮台逐漸棄用。
🔹 嶼南界碑(Southern Boundary Stone)
- 立於1902年,標誌新界租借地界線。
- 花崗岩石碑刻有經度東經113度52分,是香港歷史的重要見證。
🔹 石圓環(Stone Circle)
- 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遺跡,用途不明,可能與祭祀或天文觀測有關,距今約 3,500 年。
- 用天然石塊堆砌成橢圓形結構,是香港少數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
🔹 分流燈塔(Fan Lau Lighthouse)
- 沿小徑步行約10分鐘可達,規模頗大,具航海導向功能與觀景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