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鬼塘(Fan Kwai Tong)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的大澳(Tai O)漁村內,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背景的地點。名稱源自16世紀葡萄牙人(Portuguese)在中國南部沿海活動的時期,他們曾在大澳一帶建立補給據點。『番鬼』是粵語中對西洋人(Westerners)的俗稱,當地人便稱此地為『番鬼塘』。
—
📌 基本資訊
類別 資訊內容 📍 地點名稱 番鬼塘(Fan Kwai Tong) 🗺️ 所在位置 香港新界大嶼山西部的大澳漁村內,靠近大澳涌水道與棚屋區 🧭 地理座標 約 22.254955°N, 113.862855°E 🕰️ 歷史背景 據傳為16世紀葡萄牙人(佛朗機人)在屯門海戰前後設立的補給據點 ⚔️ 軍事意義 屯門海戰(1521年)後,明朝軍隊擊退葡人,番鬼塘成為歷史遺跡 🧱 名稱由來 「番鬼」是粵語對西洋人的俗稱,「塘」指低窪地或聚居地,反映外來勢力痕跡 🐟 漁業文化 大澳曾是漁業重鎮,盛產黃花魚、鰽白等,番鬼塘周邊為漁民活動區 🧂 鹽業遺跡 附近有鹽田遺址,宋代起已有官督民辦的鹽場制度 🏘️ 建築風貌 周邊為典型棚屋建築,木樁搭建於水道上,展現蜑家水上生活智慧 🛶 水道特色 棚屋沿水道而建,居民以橫水渡或小艇往來,形成「港版威尼斯」風貌 🐬 生態環境 鄰近紅樹林與珠江口,常見招潮蟹、彈塗魚及中華白海豚(Chinese White Dolphin) 🏮 文化活動 每年端午節有龍舟遊涌儀式,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周邊古蹟 楊侯古廟(1699年)、天后廟(1713年)、關帝廟(1741年)等歷史建築 🧳 旅遊建議 可參加棚屋導賞、搭船遊涌、參與蝦醬或茶粿工作坊,深度體驗漁村文化 🚍 交通方式 從東涌乘搭新大嶼山巴士11號或渡輪前往,車程約50分鐘 —
—
🌍 地名解析與文化意涵
🈶 中文詞彙 📖 說明 👤 番鬼(Fan Kwai) 粵語中對西洋人的俗稱,帶有戲謔或貶義 🏞️ 塘(Tong) 指低窪地或聚居地,常見於地名 ⚔️ 屯門海戰 明朝與葡萄牙海軍的衝突 🐟 大澳 香港著名漁村,番鬼塘所在地 🚤 蜑家村 水上人聚居地,反映早期社會結構 —
這個名稱源於16世紀時期,當時葡萄牙人抵達中國南部沿海並在大澳一帶建立了據點。由於『番鬼』在粵語中指的是西洋人,因此當地居民將這個據點稱為『番鬼塘』,這個名稱至今仍然被使用。
『番鬼塘』的歷史背景與屯門海戰有關,當時明朝海軍曾在附近海域抵禦葡萄牙海軍的進攻,最終將其驅逐,這一事件也使得大澳成為重要的歷史見證地之一。
—
📜 歷史背景與屯門海戰
- 屯門海戰(Battle of Tunmen):明朝海軍(Ming Navy)在屯門海域與葡萄牙海軍交戰,番鬼塘的建立與此戰事有關。
- 外國勢力的足跡:葡萄牙人由阿爾瓦雷斯(Simão de Andrade)率領,曾在大澳設立據點,後被明軍驅逐。
- 明軍成功擊退葡軍,保衛了珠江口的海防
- 大澳一帶曾被葡軍短暫佔據,番鬼塘即是其遺址之一
—
🏘️ 大澳(Tai O)與番鬼塘的文化連結
- 漁村風貌:大澳以棚屋和漁業文化聞名,番鬼塘雖不再是官方地名,但仍在地區文化中留有痕跡。
- 文化保存:大澳文化工作室曾致力保存番鬼塘的歷史記憶與文物。
- 曾是鹽業重鎮(Salt Industry Hub),附近有鹽田遺址
- 蜑家漁民(Tanka Fishermen)世代居住於棚屋中
- 棚屋建築反映水上生活文化,成為大澳的象徵
- 漁業曾盛極一時,主要漁獲包括黃花魚(Yellow Croaker)與鰽白(Pomfret)
—
🧭 地理與旅遊價值
- 可沿大澳水道步行至番鬼塘,途中欣賞棚屋與自然風光
- 適合攝影愛好者捕捉歷史與自然交融的畫面
- 鄰近海域可觀賞中華白海豚(Chinese White Dolph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