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坑(Fung Hang – 隱世客家村的故事)是香港新界東北部鹿頸附近的一個傳統客家村落,靠近沙頭角海,已有超過300年歷史,主要由張氏家族聚居,因早期村民從谷埔新圍遷徙至此而得名。村落坐落於沙頭角海沿岸,周圍環繞著濕地、紅樹林及蘆葦田,每逢秋冬季節,金黃色的蘆葦花海與寧靜的漁村風光形成如畫景致,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村內仍保留部分客家排屋及石砌小徑,但隨著1960年代村民外遷至英國或北婆羅洲(今馬來西亞沙巴),現僅剩少數長居者,如經營鳳坑小食的張氏夫婦,販售客家茶粿、糯米糍等傳統小吃。
—
📍 基本資訊
項目 詳情 建村年份 約1665年,由張氏家族從谷埔新圍遷入 村落性質 單姓村,全村皆為張姓 原居民職業 耕田、種稻米、養雞養豬、種桔仔 移民潮 1960年代起,大量村民移居英國及北婆羅洲 現況 常住人口僅約6至7戶,部分村民週末回村耕作或經營小食 —
【鳳坑】不僅是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景點,也見證了香港鄉村的變遷。村口的『非村民不得進入』告示牌雖限制遊客深入探索,但村民通常容許行山客在村外欣賞蘆葦田及紅樹林生態,其中潮間帶常見彈塗魚與鷺鳥棲息。近年,部分移居海外的村民仍會回村參與重修祠堂或節慶活動,如重陽祭祖,使這座『廢村』仍保有生機。交通方面,可從粉嶺站搭乘56K小巴至鹿頸總站,再步行約30分鐘抵達,是一條適合輕鬆郊遊的『BB級路線』。
—
️🚍 前往方式
起點 交通方式 步行路線 粉嶺港鐵站 搭乘56K綠色專線小巴至鹿頸 經雞谷樹下步行約40分鐘抵達鳳坑 —
🧑🌾 村民生活與文化
🍵 客家文化
鳳坑是香港北部客家文化的重要據點之一。村民主要以客家人為主,保留了許多傳統習俗與飲食文化。
🏯 張氏祠堂
- 是村民祭祖與聚會的重要場所
- 曾於2013–2014年進行重修,吸引海外村民回鄉慶祝
🛖 村民生活
- 過去以耕田、種稻米、養豬為生
- 現今僅剩少數村民長居,週末則有不少原居民回村種菜、曬蠔豉等
🍡 鳳坑小食
🫕 盈佳茶座
- 由原居民張觀華先生經營
- 提供黃酒薑汁雞、釀豆腐、炆豬肉等客家菜
—
🚶♂️ 行山與旅遊
鳳坑家樂徑 Fung Hang Family Trail
- 全長:約2.25公里
- 需時:約45分鐘
- 景點:兩個觀景台,可俯瞰沙頭角、谷埔與深圳
前往方式
起點 交通方式 步行路線 粉嶺站 乘搭56K綠色專線小巴至鹿頸 經雞谷樹下步行約40分鐘至鳳坑 —
🛡️ 社區發展
- 鳳坑曾被稱為『廢村』,但現已重現生氣
- 村民希望政府承認村地,以保障文化延續
- 週末回鄉種菜、曬蠔豉、維護祖屋
—
🏡 村落生活與文化
🍵 客家飲食
- 鳳坑小食:售賣茶粿、糯米糍、綠豆沙糖水等。
- 盈佳茶座:提供黃酒薑汁雞、釀豆腐、炆豬肉等客家菜式。
🏯 張氏祠堂
- 2014年重修啟用,吸引海外村民回村慶祝。
- 重陽節與農曆新年祭祖活動熱鬧。
🌿 自然景觀與地理特色
- 圓形石台:沿岸石台延伸至海中,景觀獨特。
- 蘆葦景致:十一月金黃色蘆葦遍佈村口。
- 鳳坑碼頭:水路交通與補給點。
🚧 禁區與保育
- 鳳坑屬禁區,設有鐵絲網與告示。
- 遊人應尊重村落文化,避免擅闖。
- 鄉郊保育辦公室推動保育項目。
—
📜 歷史沿革
年份 事件 1665年 張氏家族由谷埔新圍遷至此地建村 1960–70年代 村民陸續移居市區及海外謀生 2013–2014年 張氏祠堂重修,海外村民回鄉慶祝
- 鳳坑是單姓村,全村皆為張氏後人。
- 全盛時期有逾60戶,現僅剩約6–7戶常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