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担水坑 (Ha Tam Shui Hang)是香港新界北區沙頭角的一個傳統客家村落,位於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旁,與上担水坑、中担水坑共同組成担水坑村,於2012年2月隨邊境禁區縮減而對外開放。村落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間,由溫氏三兄弟開基,現存多座百年建築,包括溫氏宗祠、家祠及謝氏宗祠,每年農曆年初二村民仍會聚集祠堂前『太公分豬肉』,延續傳統習俗。村內曾設有群雅學校,1930年由村民募捐興建,後因學生減少於2006年停辦,校舍現保留舊課室與文物,偶爾開放予遊客參觀。
—📍 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
- 地點:香港新界北區沙頭角(Sha Tau Kok),曾屬邊境禁區,2012年解除限制。
- 村名由來:『担水坑』村名源自山澗,昔日村民需『擔水』灌溉農田。
- 歷史聯盟:沙頭角『十約』中的第五約,與新村(San Tsuen)、木棉頭(Muk Min Tau)等組成鄉村聯盟。
- 清代客家聚居地:沙頭角地區自清代起便是客家人(Hakka People)主要聚居地。
—
【下担水坑】見證了香港邊境的變遷,1967年沙頭角槍戰期間村民曾實施宵禁,而2012年解禁初期一度成為旅遊熱點,後因疫情回歸平靜。現時村民採取『周邊開放、民居止步』策略,歡迎遊客參觀祠堂與自然景觀,但限制進入住宅區,以平衡發展與生活隱私。這座融合客家歷史與邊境特色的村落,正處於傳統保育與現代化發展的交叉點。
—📌 基本資訊
項目 詳細內容 🏠 中文 下担水坑 (Ha Tam Shui Hang) 📍 所在地區 香港新界北區沙頭角 🗺️ 地理位置 位於沙頭角公路旁,曾屬邊境禁區,2012年解除禁區限制 🌳 自然景觀 紅花嶺郊野公園、蓮麻坑礦洞、梯田、風水林 🏫 所屬校網 小學:83;中學:北區 👨 人口統計 打鼓嶺片區人口約10,973人,家庭住戶月收入中位數約 HK$19,410 🏘️ 屋苑資料 地址:下担水坑51–300號;物業座數:1座;單位總數:3個 🧭 旅遊潛力 結合歷史、文化與自然資源,具生態旅遊發展潛力 🚻 公共設施 設有 担水坑村公廁(24小時開放) —
【下担水坑】的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過去村民在梯田種植花生、番薯,並與附近蜑家人交易漁獲,形成農漁互補的鄉村生態。隨着邊境開放,部分農地改建為丁屋,但村口仍保留竹樹小徑與荒廢梯田,春季時大白茅結穗形成白色花海,吸引攝影愛好者。交通方面,九巴78K、277A等路線及專線小巴55K均停靠『担水坑』站,成為前往紅花嶺郊野公園或沙頭角碼頭的轉乘點。
—
🚍 交通
交通方式 說明 九巴78K / 小巴55K 由上水或粉嶺出發,於担水坑站下車。 設施 村內設有巴士站與候車亭,建議自備飲水與食物。 —
🏯 客家文化與建築特色
🏠 傳統祠堂
- 鍾氏祖祠(Chung Ancestral Hall):建於1874年,三級歷史建築。
- 溫氏宗祠(Wan Ancestral Hall):村民祭祖的重要場所。
🏫 教育遺址
- 群雅學校(Kwan Ngai School):創立於1930年,現已停運但保留校舍。
🧱 建築風格
- 雲狀山牆
- 花樽欄杆
- 灰瓦屋頂與麻石牆身
—
🌳 自然生態與旅遊資源
- 紅花嶺郊野公園(Robin’s Nest Country Park):擁有軍事遺跡與壯麗山景。
- 蓮麻坑礦洞(Lin Ma Hang Lead Mine):早期採礦遺址,現為開放式博物館。
- 梯田與風水林(Terraced Fields & Fung Shui Woods):村內設有梯田(Terraced Fields)與風水林(Fung Shui Woods),吸引行山愛好者。
- 稀有動植物包括灰蝶(Grey Butterflies)、牙香樹(Aquilaria sinensis)、橫紋後棱蛇(Banded Krait)。
—
🥾 探索建議
- 👟 穿著抓地力強的行山鞋
- 🦟 帶備防蚊用品
- 🥤🍱 自備食水與乾糧
- 🚯 尊重村落文化與環境,勿留下垃圾
- 🗺️ 可配合紅花嶺、蓮麻坑一同規劃一日行程
- 🛕 可參觀日軍碉堡、客家古屋、祠堂與荒廢村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