羗山道

🛣️ (Keung Shan Road)是香港西部一條蜿蜒的山區道路,連接水塘區域,全長約6公里。這條道路最初於1960年代為配合水塘建設而闢建,沿線穿越茂密的次生林與山谷地帶,因途經著名的佛教圣地「羗山」而得名,其名稱源自當地客家話對「羌山」的發音演變,反映了獨特的語言文化背景。

📌 詳細資訊

項目 資料內容
🛣️ 道路名稱 羗山道(Keung Shan Road),又稱「羌山道」
📍 所在地區 香港新界離島區,大嶼山西南部
📏 道路長度 約 4.6 公里(13,200 呎)
🚗 車道設計 雙線雙程(雙向行車),部分路段不設行人路
⏱️ 車速限制 50 公里/小時
🗓️ 通車年份 1966 年 7 月
🧭 起點 (近坑背村、靈隱寺、大嶼山觀音寺)
🧭 終點 路(近、石壁監獄)
🧱 地形特徵 地勢崎嶇,部分路段斜度達 1:10
🚌 主要交通連接 巴士路線:1、2、11、21、23 號
🧭 交匯道路 、石壁水塘路、、深屈道、
⚠️ 歷史事件 1973 年巴士墮崖事故,造成 17 死 23 傷
📢 社區事件 2016 年村民堵路抗議自駕遊政策
🏞️ 沿途景點 石壁水塘、沙咀懲教所、觀音寺、法華苑、三緣精舍、成輝果園
🏗️ 擴建歷程 最初只通至深屈道,1971 年延伸至大澳道
🧾 命名刊憲 1970 年 6 月 5 日刊憲命名

📜 歷史背景與發展

  • 1950年代:香港政府興建石壁水塘,配套建設羗山道以連接石壁與羗山。
  • 1966年7月:羗山道正式通車,初期只通至深屈道。
  • 1970年6月5日:刊憲命名為「羗山道」。
  • 1971年:延伸至大澳道,成為大澳、深屈、等地的主要通道。
  • 地形挑戰:因地勢崎嶇,部分路段坡度達 1:10,行車需格外小心。

【羗山道】現已成為探索西部的重要通道,每日有嶼巴11號與21號線行經,供乘客往返。騎單車者與徒步者常以此路作為挑戰目標,而秋季時分更可見遷徙猛禽盤旋於山巔。由於道路設計標準較低且缺乏護欄,駕駛需格外謹慎,而徒步者則可從中段分支前往牙鷹角營地或羌山郊遊徑。這條道路不僅承載著宗教朝聖功能,更成為體驗大嶼山鄉野寧靜與生態多樣性的隱秘路徑。

🚌 公共交通與巴士分站

羗山道是大嶼山西部地區的重要交通動脈,以下是主要巴士路線與分站:

🚍 主要巴士路線

路線編號 行駛區間
1 大澳 ⇄ 梅窩碼頭
2 ⇄ 梅窩碼頭
11 站 ⇄ 大澳
21 ⇄ 大澳
23 ⇄ 昂坪
N1 梅窩 → 大澳(通宵)

🛑 巴士分站(由東至西)

  • 嶼南道/石壁水塘路
  • 石壁警崗
  • 沙咀(近已棄用的石壁總站)
  • (通往大浪灣村)
  • 深屈道(通往昂坪)
  • 法華苑、三緣精舍、成輝果園
  • 觀音寺
  • 大澳道

道路最大特色在於其濃厚的宗教文化氛圍:沿途分布著分院的悟園、慈興寺及靈隱寺等多座寺院,其中香火鼎盛的觀音寺更設有全港最高的戶外青銅觀音像。行車其間常見僧侶與朝聖者徒步往來,而路旁不時出現的放生牛群與蝴蝶群舞景象,更增添自然與靈性交融的獨特氣質。狹窄的雙線車道多急彎與陡坡,道路還有一個特色的路段叫「大轉彎」- 連續髮夾彎從海拔200米攀升至400米,另外在從觀景台可俯瞰漁村全景與珠江口海域的壯麗景致。

🧭 沿線地標與社區特色

地點 特點與說明
石壁水塘 1950年代建成,供應大嶼山及離島區食水
石壁監獄 香港懲教署設施,位於羗山道東南段
沙咀懲教所 近石壁水塘,部分路段不設行人路
深屈村 傳統客家村落,保留大量原居民文化
法華苑、三緣精舍 佛教寺院,提供靜修與宗教活動空間
觀音寺 著名佛教寺廟,吸引信眾前往參拜
靈隱寺 位於大澳道附近,與羗山道西端相連

⚠️ 重大事件:1973年巴士墮崖事故

  • 🗓️ 日期:1973年7月22日
  • 🚌 事件:一輛新大嶼山巴士在羗山道與深屈道交界處墮崖
  • 📉 結果:造成 17 人死亡、23 人受傷
  • 📌 評價:為香港歷史上死亡人數第三多的交通意外

📣 社區爭議與交通規劃

  • 2016年2月:政府推行「大嶼山自駕遊計劃」,引起居民不滿。
  • 2016年5月8日:居民堵塞羗山道抗議,要求改善道路安全與交通安排。
  • 問題焦點:道路狹窄、坡度高、行人路不足,對居民與遊客均構成風險。

  • 什麼是 • 標距柱
  • 鳳凰徑第9段《石壁-水口》 • 地圖資訊牌
  • 大嶼山效野公園 • 木牌
  • 石壁水塘-沙咀站 • 巴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