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

🏞️ 古洞(Kwu Tung)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雙魚河流經的一片區域。這片土地南北兩側各有與大石磨等山巒,形成了獨特的鄉郊地貌。古洞的歷史可追溯至古越蠻人居住時期,其名稱中的『洞』或『峒』在古籍中即指蠻人所居之地。1945年後,這裡成為圍頭人、客家人與少數潮州人的聚居地,並從內地南下的難民中發展出多條寮屋村落,青山公路古洞段一度發展出規模接近墟市的大馬路市場。

📌 基本資訊

項目 資料內容
🏞️ 地理位置 位於新界北區西部,落馬洲東南,雙魚河西岸,公路貫穿南北
🗺️ 所屬行政區 香港新界北區
🏘️ 分區結構 公路將古洞分為南北兩區:🔹 古洞南:金錢村、坑頭村、歐意花園、天巒等 🔹 古洞北:塱原、河上鄉、馬草壟等
🏞️ 地名由來 『古洞』源自古越蠻人居住地的稱呼,『洞』或『峒』為古代南方地名常見用字
🏡 歷史背景 古洞村建於1900年,二戰後成為新界最大農業社區之一
🏘️ 村落起源 古洞村建於1900年,戰後吸引大量來自東莞、惠州、潮州等地的移民聚居
🧭 主要街道 古洞路、青山公路(古洞段)、河上鄉路、馬草壟路
🏞️ 地形特色 南北各有山丘:麒麟山與大石磨;麒麟山內有
🏗️ 發展計劃 古洞北新發展區計劃:預計容納12萬人口,提供約60,000個住宅單位
🏫 社區設施 古洞街市、草地足球場、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臨時救護崗等
🏯 歷史建築 何東麥夫人醫局(1934年建)、仁華廬(書塾)、愛園別墅等
🚍 交通連接 九龍巴士76K、小巴50K、51K等路線連接等地

【古洞】擁有豐富的產業歷史與文化遺跡。過去,何東家族在此擁有煙草加工產業,管理煙草的工人搭建寮屋聚居,形成了『煙寮區』的名稱由來。該地區曾有多達10多間醬園,生產醬油和各式醬料,供應本港及出口海外。志記鎅木廠作為香港碩果僅存的鎅木廠之一,也曾在此運作多年。此外,(又稱『心形湖』)及其周邊的行山路徑,如通往的路線,是行山愛好者欣賞自然風光的熱門地點。

🕰️ 歷史脈絡與地名由來

📜 古越蠻人與『洞』的地名

  • 『洞』或『峒』在古代常用作少數民族居地的名稱。
  • 《集韻》記載:『蠻人所居曰峒』,推測古洞曾為古越蠻人居住地。

📖 文獻記載

  • 最早見於《新安縣志》(1819年),屬官富司管轄。
  • 1934年《工商日報》已有『古洞村』之名。

🧭 聚落形成

  • 二戰後大量南來移民定居於此,形成多個寮屋村落。
  • 1960年代起,古洞人口急增,理民府將村落劃分為15個區域,方便管理與設施規劃。

🌿 自然生態與行山路線

💧 古洞水塘(Kwu Tung Reservoir)

古洞水塘(Kwu Tung Reservoir)位於麒麟山內,是一座小型農業用水庫,被稱為『港版心形湖』或『天空之鏡』。

  • 位於麒麟山內,心形湖泊,供農業灌溉。
  • 行山路線可由古洞街市出發,沿前往。

🏔️ 麒麟山(Maureen Hill)

  • 古洞南北兩大山脈,連接錦田、八鄉、新田、米埔等地。
  • 行山網絡發達,吸引大量郊遊人士。

🚍 交通與社區設施

🚉 交通連接 🏫 社區設施 🏞️ 行山路線
九巴76K、小巴50K、51K等路線連接上水、等地 古洞街市、草地足球場、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臨時救護崗 麒麟山、大石磨、古洞水塘連接錦田、米埔、蓬瀛仙館等地

古洞交通以巴士與小巴為主:

路線編號 起訖地點
九巴76K 上水 ↔
小巴50K 上水 ↔ 坑頭
小巴51K 上水 ↔ 河上鄉
小巴50A 上水 ↔ 古洞新街市

主要道路包括古洞路、青山公路(古洞段)、馬草壟路、河上鄉路等。

🏛️ 歷史建築與地標

🏛️ 建築名稱 📜 背景與特色
🏥 何東夫人醫局 建於1934年,為何東家族捐建,屬法定古蹟,現為生態研習中心
📚 仁華廬 書塾建築,曾為『愛華學校』校舍,由印尼華僑楊氏家族興建,具客家文化背景
🏡 愛園別墅 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歷史住宅
🌳 河上鄉風水林 傳統圍村文化遺產之一,具生態與文化保育價值

目前,古洞正處於重大的發展轉型期。香港特區政府推行的『古洞北新市鎮』發展計劃已於2019年展開。這個佔地約447公頃的新發展區,全面開發後預計可容納約11.43萬人口,並提供約3.33萬個就業機會。未來,該區將建設成為『多元化發展中心』,集住宅、商業、研發及農業於一體,並設有完善的交通網絡,包括擬議的古洞站。與此同時,發展計劃也注重生態保育,例如將高生態價值的塱原地區規劃為自然生態公園。這一髮展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使古洞原有的部分村落、農田和特色產業(如志記鎅木廠和部分醬園)面臨清拆或搬遷的命運。

🏗️ 古洞北新市鎮規劃

🏙️ 規劃項目 📋 詳細內容
🏘️ 住宅規模 預計提供約60,000個住宅單位,容納約12萬人口
🏢 商業與就業空間 劃設商業、零售、政府及社區設施用地,創造大量職位
🏞️ 地區休憩用地 包括綠化走廊、市鎮廣場、公園等,兼具通風廊與行人通道功能
🏥 公共設施 設有醫院、診所、游泳場館、學校等社區設施
🚧 發展限制 受上水濾水廠、屠房及污水處理廠影響,需考慮環境安全與空氣質素

🏗️ 現代規劃與未來發展

🏙️ 古洞北新市鎮(Kwu Tung North NDA)

  • 2010年代提出,2019年動工。
  • 規劃人口:10萬人,佔地498公頃。
  • 包括住宅、商業、休閒、社區設施。

🚉 古洞站(Kwu Tung Station)

  • 北環綫與東鐵綫交匯站。
  • 預計2027年完成東鐵綫部分,2034年完成北環綫部分。

🌱 古洞南農業園(Kwu Tung South Agricultural Park)

  • 推動本地農業與生態教育。
  • 設有社區生物速查活動,記錄生物分佈與生態變化。

🏘️ 村落與文化圈子

古洞並非單一村落,而是由多個聚落組成的社區,居民來自不同地區,形成多元文化圈:

區域名稱 特色與背景
煙寮區(Yan Liu Area) 最早形成的寮屋區之一,居民多來自廣東增城
塘角區(Tong Kok Area) 以農業為主,曾有大量菜田
聯和區(Luen Wo Area) 近青山公路,曾有小型工廠
鳳崗區(Fung Kong Area) 客家人聚居地
東方區(Oriental Area) 曾為農場,現多為寮屋
意大利農場(Italian Farm) 1970年代被清拆,現為古洞北發展區核心
坑頸村(Hang Keng Village) 李氏原居民村,百年歷史

🗣️ 語言與文化

  • 居民語言包括:廣府話、客家話、福佬話。
  • 形成多元文化圈子,村民間互助共融。

🏭 經濟與工業遺產

古洞曾是香港少數工業集中地之一:

  • 志記鎅木廠(Chi Kee Sawmill):逾70年歷史,曾為《寒戰2》拍攝場地
  • 廣德隆食品廠(Kwong Tak Lung):仍在運作的醬料廠,見證古洞醬園文化

🧠 小知識:古洞的別稱

  • Dill’s Corner:戰前英文名稱,源自軍人宿舍地名。
  • 七鄉(Seven Villages):古洞早期聚落的統稱。

  • 東心排 • 山路小徑
  • 古洞水塘《貳》
  • 古洞水塘《壹》
  • 古洞水塘 • 入口
  • 古洞南路
  • 古洞 • 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