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門海峽

【官門海峽】(Kwun Mun Channel)位於香港區,原本是一條狹窄的海峽,將半島與糧洲分隔開來。這條海峽在1970年代因興建(High Island Reservoir)而被填平。是香港最大的水庫,容量達2.81億立方米,工程包括在官門海峽的兩端築起兩條主要堤壩,將半島與糧洲連接起來,使原本的海峽變成了水庫的一部分。

1. 地理與自然環境

  • 地理位置: 官門海峽位於西貢半島南岸與糧洲之間,是連接西貢內海與南海的重要水道。
  • 地質特徵: 官門海峽周邊的地質以白堊紀火山岩為主,擁有獨特的六角形岩柱和斷層角礫帶,這些地質景觀現已成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
  • 生態價值: 在興建水庫前,官門海峽周邊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包括珊瑚、海蝕洞和多種海洋生物。

2. 工程與發展

  • 萬宜水庫工程: 1960年代,香港面臨嚴重水荒,政府決定興建萬宜水庫以解決供水問題。工程於1971年動工,1978年完工,耗資13.5億港元。官門海峽的填平是工程的核心部分,兩條主壩(東壩和西壩)將海峽封閉,形成淡水湖。
  • 影響: 工程導致周邊村落(如爛泥灣村)被淹沒,村民被迫遷徙至西貢墟等地。

3. 文化與歷史遺跡

  1. 爛泥灣村: 原位於官門海峽旁的爛泥灣村,因水庫工程被淹沒,村民被安置在西貢墟的萬宜灣新村。村中的歷史遺跡,如「大王伯公」神像,現仍沉睡於水底。
  2. 官門漁村: 部分漁民被遷至西貢對面海的官門漁村,這裡保留了傳統漁村的文化和建築風格。

4. 旅遊與活動

  1. 地質公園: 官門海峽周邊的地質景觀現已成為香港地質公園的一部分,遊客可欣賞六角形岩柱、海蝕洞等獨特地貌。
  2. 行山路線: 從西灣亭出發,經吹筒坳、西灣山至東壩的路線是熱門的遠足路線,沿途可欣賞官門海峽的壯麗景色。
  3. 水上活動: 萬宜水庫東壩附近的浪茄灣是官方指定的露營地點,適合進行水上活動。

【官門海峽】是香港歷史與自然結合的獨特地點,見證了萬宜水庫的興建與香港供水系統的發展。如今,這裡成為地質公園的重要部分,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索其自然美景與歷史文化。

如需更多資訊,可參考〖香港地質公園網站〗(https://www.geopark.gov.hk)或相關旅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