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村

【馬鞍山村】(Ma On Shan Tsuen / Ma On Shan Village)位於香港新界馬鞍山山腰,分為馬鞍山上村(Upper Ma On Shan Village)及馬鞍山下村(Lower Ma On Shan Village)。該村最早由廣東溫氏家族建立,又稱「溫家村」(Wen Family Village),村民早期以耕種和砍柴為生。1950年代,隨著礦場(Ma On Shan Mine)的興起,吸引了大量礦工及其家屬遷入,高峰期人口達5,000人,形成一個獨特的礦工社區。

1. 礦業歷史

  • 礦場發展: • 礦場於1906年開始運作,但直到1950年代才進入全盛期。當時,大公洋行(Mutual Trust Company)在開採鐵礦和鎢礦,並引進日本「釜石礦業」(Kamaishi Mining)的技術,提升礦石品質。
  • 礦場結業: 1976年,礦場因經營困難結業,政府於1981年正式終止採礦牌照,礦工及其家屬逐漸遷離,村莊人口銳減。

2. 文化與宗教建築

  1. 聖若瑟堂(St. Joseph’s Church): 由比利時籍胡文義神父於1952年建立,採用哥德式建築風格,曾是礦工社區的宗教中心。
  2. 信義會恩光堂(Grace Lutheran Church): 建於1952年,是香港信義會的第一所自建禮拜堂,現改為信義靜修中心。

3. 交通與發展

  • 交通: 1970年代,村民依賴改裝的交通車出入,後由香港賽馬會捐贈巴士,並修建「良友路」(Liang You Road),即現今的馬鞍山村路(Ma On Shan Tsuen Road)。
  • 現代發展: 2005年,新鴻基地產(Sun Hung Kai Properties)獲批在村內興建180幢獨立屋,但近年政府計劃將部分土地改劃為住宅用地,引發保育爭議。

4. 自然與生態

馬鞍山村周邊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包括馬鞍山 • 郊野公園(Ma On Shan Country Park)和馬大石澗(Ma Tai Stream)。這裡是赤麂(Barking Deer)、豹貓(Leopard Cat)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但因城市發展,生態面臨威脅。

5. 旅遊與活動

  1. 鞍山探索館(Ma On Shan Heritage Museum): 由信義會恩光堂改建,展示馬鞍山的礦業歷史和文化。
  2. 行山路線: 馬鞍山村路連接多條郊遊徑,如馬鞍山 • 郊遊徑(Ma On Shan Country Trail)和鹿巢山(Luk Chau Shan),適合遠足愛好者。

【馬鞍山村】是一個融合歷史、文化與自然的地方,見證了香港礦業的興衰與城市發展的變遷。無論是探索礦場遺址、欣賞自然景觀,還是了解客家文化,這裡都能為遊客帶來獨特的體驗。

  • 馬鞍山村 《近》
  • 馬鞍山 • 燒烤場
  • 馬鞍山村 • 路口
  • 馬鞍山村 • 鞍山探索館
  • 馬鞍山村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