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己仙峽(Magazine Gap)是是香港島半山區(Mid-Levels)與山頂(The Peak)之間的重要峽谷地形,既是地理通道,也是一處歷史悠久的豪宅地段,位於中環與灣仔之間的山腰地帶,海拔約200至300米,以19世紀印度商人馬己仙(Mody)命名。這一帶以其幽靜的環境和殖民時期建築聞名,沿馬己仙峽道兩旁散佈著多幢戰前洋房和現代豪宅,包括著名的『景賢里』- 一座1930年代建成的中式大宅,現已被列為法定古蹟。馬己仙峽不僅是傳統的豪宅區,更見證了香港從開埠初期到現代的城市發展歷程,成為融合中西文化的獨特地標。
—
📌 地理與命名由來
項目 詳情 中文名稱 馬己仙峽 英文名稱 Magazine Gap 所在地區 中西區(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與灣仔區(Wan Chai District)交界 海拔高度 約300米 名稱由來 『Magazine』指軍火庫(Ammunition Depot),非雜誌 —
🏗️ 歷史背景與詞源
- 『馬己仙』一詞源自英文 Magazine,在此並非指『雜誌』,而是指『軍火庫』(Ammunition Depot)。
- 英軍於1863至1868年間在此建造火藥庫,並於1905年加建第二座。
- 軍火曾透過吊纜輸送至灣仔軍器廠街(Arsenal Street)的軍器廠(Arsenal)。
—
🚗 馬己仙峽道(Magazine Gap Road)
【馬己仙峽道】是連接中環(Central)與山頂的主要幹道之一,依山而建,蜿蜒曲折,全長約2公里,蜿蜒於綠樹成蔭的山坡上,連接花園道與司徒拔道,是半山區重要的交通動脈,風景優美但交通限制嚴格。。這一帶不僅擁有絕佳的維港景觀,更保留著濃厚的歷史氛圍,如建於1923年的『馬己仙峽食水配水庫』和『馬己仙峽道30號』等二級歷史建築。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馬己仙峽也出現了新舊建築並存的特色景觀,既有百年古蹟,也有現代化的高層住宅,使其成為香港罕見的、同時兼具歷史價值與現代生活品質的豪宅區。
項目 詳情 起點 花園道(Garden Road)/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 終點 山頂道(Peak Road),近甘道(Coombe Road) 長度 約2.4公里 車道設計 雙線雙程(Two-way, two-lane) 車速限制 50公里/小時 車輛限制 禁止3噸以上車輛通行 —
🚍 公共交通
- 港島專線小巴(Public Light Bus):
- 路線1、2:途經馬己仙峽道部分路段
- 路線9:僅途經寶雲道以西一段
- 居民巴士(Resident Shuttle):
- HR69:服務港景別墅(Scenic Villas)居民
- HR84:往返雲嶺山莊(Cloudlands)與山頂道
—
🏛️ 歷史地標與文化遺產
🔥 英軍火藥庫(British Ammunition Depot)
- 建於19世紀中期,曾是香港重要軍事設施
- 軍火透過吊纜運送至灣仔軍器廠街
- 現已拆除,部分遺址改建為住宅或配水庫
🚰 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Magazine Gap Road Fresh Water Service Reservoir)
- 建於1901年,2010年改建為海水配水庫
🗿 維多利亞城界碑(Victoria City Boundary Stone)
- 1903年設立,標示昔日香港城市邊界
- 馬己仙峽道15號界碑於2007年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 香港忠靈塔(Hong Kong Chureito)
- 二戰期間日軍興建紀念塔,戰後被炸毀
- 基座現為金馬倫大廈(Cameron House)所在地
—
🏡 豪宅與名人業主
地址 建築名稱 業主/背景 1號 嘉慧園(Grenville House) 前行政長官董建華住所 11號 港景別墅(Scenic Villas) 新鴻基地產與利豐持有 34號 金馬倫大廈(Cameron House) 陸佑家族持有 33號 滙豐銀行(HSBC) 1949年購入 —
🏗️ 歷史沿革
年代 事件 1863–1868 英軍於此地建造第一座火藥庫 1905 加建第二座火藥庫 1882 馬己仙峽前陸軍療養院(Army Sanatorium)落成 1923 療養院地段交還殖民地政府 戰後 改建為高級公務員宿舍 2021 地段以72億港元出售,改建為豪宅 —
📷 景觀與觀光價值
- 中段設有觀景台,可俯瞰中環天際線與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
- 鄰近景點包括香港公園(Hong Kong Park)、太平山頂(The Peak)。
—
⚠️ 交通事故與安全警示
- 2008年旅遊巴士事故:違規駛入,煞車失靈,造成1死50傷。
- 2017年雙層巴士誤入:巴士被卡在花園道段,造成交通擠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