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角徑(Pak Kok Path)並非一條有清晰標示的官方步道,而是指位於大嶼山西南端、連接狗嶺涌與大浪灣之間,繞行白角海岸的一段需要一定技巧的沿岸探索路線。這條徑道的起點通常設在大浪灣,沿途經過壯麗的海岸線和崎嶇的山脊,提供了壯觀的海景和自然風光。白角的名稱源於其地理特徵,據說是因為海上人員在夜晚能夠透過月光照射到的裸露岩石而得名。這段路徑以其海岸線上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奇岩怪石和地質景觀而聞名,岩石呈現白、黃、紅、啡、灰、黑、橙等多種色彩,被許多行山愛好者稱為『七色海岸』。路徑部分路段需要綑岸(沿海岸線行走),並需克服數個海蝕溝難關,對行者的體能、經驗和對潮汐的把握有較高要求。
—
📌 基本資訊
項目 詳細內容 📍 地理位置 香港大嶼山南部,位於狗嶺涌與大浪灣之間,屬南大嶼郊野公園範圍 🏞️ 地貌特色 海蝕洞、七色海岸(紅、橙、黃、啡、灰、白、黑)、奇石林立、裸露岩層 🧭 路線起點 石壁 → 大浪灣營地 → 白角海岸 → 白角洞 → 返回石壁或沿山路回鳳凰徑 • 第8段 🚶♂️ 路線長度 約 10 公里(視乎折返或環迴路線) ⏱️ 預計需時 約 4 至 5 小時(視乎潮汐與路況) 📈 海拔高度 最高約 102 米,最低為海平面,屬低海拔海岸線行程 🧗♂️ 難度評級 ⭐️⭐️⭐️⭐️☆(中高級,需綑邊、岩石攀爬、潮汐影響大,適合有經驗者) 🌿 路況比例 海岸岩石路段、叢林小徑、少量石屎路,部分路段需手腳並用攀爬 ☀️ 曝曬程度 約 90%,多為開揚海岸,建議配備帽子、防曬用品🧴 🚍 交通方式 東涌乘搭巴士11、11A或23號至沙咀站下車,步行至石壁起步 🏕️ 補給與設施 石壁公廁為唯一設施,途中無補給點,建議自備足夠水與糧食 🌊 潮汐影響 白角海岸需退潮時方可安全通行,否則需改走山路繞道 🎨 打卡熱點 白角洞(海蝕洞)、白角壁畫長廊、七色海岸、奇石群 🧠 名稱由來 因夜晚月光照射下,裸露岩石反光如白色而得名 —
行走白角徑,就像參觀一個天然的地質雕塑公園。沿途你可以欣賞到經過海浪長期侵蝕形成的各種奇特自然景觀,例如狀似蜂窩的岩石、被稱為赤腳板的奇特岩層、奸笑石人、狼牙狀柱以及七彩三角崖等。其中最著名的打卡點之一是白角洞,以及在廣角鏡頭下非常出片的壁畫長廊-其岩壁上佈滿了鐵鏽色和各種色彩的天然幾何紋路,宛如抽象畫作。這些壯麗的景色,尤其是最後的『神龍秘景』路段,其美麗程度甚至被親歷者形容為『美得詞窮』。
—
🚶♀️ 行程路線概覽
- 起點:沙咀站(石壁警崗下一站)
- 可乘搭大嶼山巴士 11、11A 或 23 號於沙咀站下車
- 前往大浪灣營地
- 沿鳳凰徑 • 第8段步行至狗嶺涌方向,經石壁公廁後抵達營地入口
- 進入白角海岸段
- 經小沙灘後開始綑邊,沿海岸線前進
- 注意:此段需留意潮汐,退潮時較易通行
- 探索白角洞與壁畫長廊
- 白角洞是打卡熱點,洞穴壯觀,壁畫長廊色彩繽紛
- 若潮汐不利,可選擇走山路繞回
- 返回大浪灣營地
- 可原路折返或走山路再沿鳳凰徑 • 第8段返回石壁
—
計劃探索白角徑,務必做好充足準備。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密切留意潮汐時間,選擇在退潮時段行走,否則部分路段將被海水淹沒而無法通過,甚至寸步難行且有安全風險。常見的走法是從鳳凰徑 • 第8段的大浪灣營地附近切入海岸線。由於路況原始且部分地段需要攀爬,建議穿著防滑的鞋子並考慮佩戴手套。全程幾乎無補給點,需自備足夠的飲水和食物。同時,請注意愛護環境,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讓這片美麗的自然奇觀得以長存。
—🌟 路線亮點
🪨 白角洞
- 巨型海蝕洞穴,岩壁壯麗,是攝影愛好者的最愛
🎨 白角壁畫長廊
- 沿岸岩石上自然形成的色彩斑斕紋理,宛如壁畫
🌈 七色海岸
- 海岸岩石呈現多種色彩,如紅、黃、紫等,極具視覺衝擊
—
⚠️ 注意事項
- 🧗 綑邊路段需手腳並用,部分位置設有人工輔助落腳點
- 🌊 潮汐影響大,建議查詢潮汐時間再出發
- 🥾 穿著防滑登山鞋及長褲,部分路段草叢密集,避免草叢割傷
- 🚫 白角屬海岸公園範圍,禁止游泳或跳水活動
—
📸 推薦打卡點
- 白角洞入口
- 海蝕溝與七色岩岸
- 白角壁畫長廊
- 海蝕溝與奇石群
- 大浪灣海灘日落景色
- 大浪灣海灘遠眺白角岬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