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花嶺(Robin’s Nest – 又名『麻雀嶺』)是香港新界北部的最高峰,海拔492米,位於沙頭角以西、打鼓嶺以東,屬於2024年3月1日正式成立的紅花嶺 • 郊野公園範圍內。這座山是香港第25個郊野公園的核心,因其春季滿山綻放的野生紅杜鵑(映山紅)而得名,而『麻雀嶺』的別稱則源於當地客家人對『麻竹』的發音演變,或指此地常見雀鳥棲息。由於其靠近邊境的位置,紅花嶺過去長期屬於禁區,近年才逐步開放,成為兼具生態保育與人文歷史價值的自然勝地。
—
📍 命名由來
- 紅花嶺(Robin’s Nest):位於香港新界北部,介乎打鼓嶺(Ta Kwu Ling)與沙頭角(Sha Tau Kok)之間,海拔492米,是北區最高峰,靠近中港邊境。
- 別名:麻雀嶺(Ma Tsiu Ling),常與紅花嶺合稱,由來有兩種說法:
- 山上常見雀科鳥類,因而得名
- 附近客家村落「麻雀嶺村」種植麻竹(Bamboo),其客語發音近似「麻雀」。
- 英文名稱 Robin’s Nest:指「知更鳥巢」,源自當地常見的歐亞鴝(Eurasian Robin),雖非本地鳥種,但象徵山區鳥類棲息地。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說明 紅花嶺 Robin’s Nest 春季盛開紅杜鵑而得名 紅花寨 Red Flower Fort / Ben Nevis 傳說反清官兵築寨之地 麻雀嶺村 Ma Tseuk Leng Village 客家村落,廣植麻竹 蓮麻坑 Lin Ma Hang 村名源自本地植物 —
🚍 交通與禁區資訊
- 起點建議:由粉嶺或上水港鐵站,乘78K巴士至担水坑或專線小巴55K至担水坑。
- 禁區豁免:2025年起,蓮麻坑村禁區路段開放,乘坐指定專線小巴可免禁區許可證,直達蓮麻坑村。
- 注意事項:
- 無補給點,需自備糧水。
- 建議攜帶地圖、頭燈、防曬裝備。
—
【紅花嶺】的登山路線以挑戰性著稱,主要路徑包括紅花嶺 • 郊遊徑和蓮麻坑 • 郊遊徑,全程約10公里,需時5小時,被漁護署評為4星難度。沿途可見二戰日軍機槍堡、英軍瞭望台及麥景陶碉堡(建於1949-1953年以防非法入境)等歷史遺跡。交通方面,可從粉嶺或上水站搭乘78K巴士或55K小巴至擔水坑起步,終點蓮麻坑村乘59K小巴返回(2025年1月起豁免禁區證)。由於沿途無補給點且部分路段陡峭,建議攜帶充足飲水、防裝備及照明工具。
—
🥾 行山路線詳解
🔸 紅花嶺 • 郊遊徑 + 🔸 蓮麻坑 • 郊遊徑
項目 詳情 全長(Distance) 約10.6公里 時間(Duration) 約5–7小時 爬升(Elevation Gain) 約703米 難度(Difficulty) 中至高級(4星) 📸 打卡熱點
- 亞公頂(Ah Kung Top):394米高,急升段被稱為「天梯」,挑戰性高,設有瞭望台。
- 二峒、三峒(Yi Tung, Sam Tung):連接紅花寨與麻雀嶺的山脊線,景觀開闊。
- 紅花寨(Robin’s Nest Ridge):489米高,壯麗山海景色。
- 蓮麻坑村(Lin Ma Hang Village):300年歷史客家村落。
- 紅花寨 • 觀景台(Robin’s Nest Viewing Point):遠眺沙頭角海、鹿頸、南涌
—
—
【紅花嶺】的自然景觀豐富多樣,從亞公頂至紅花寨的山脊線可俯瞰沙頭角海、鹿頸濕地,遠眺深圳梧桐山與城市天際線,形成獨特的深港邊境對比視野。周邊區域記錄了超過650種動植物,包括易危物種大草鶯(全球種群約九成棲息於此)、蝙蝠(棲身於蓮麻坑礦洞)及猛禽蛇雕。春秋兩季尤為迷人,春季紅杜鵑遍野,冬季芒草搖曳,而蓮麻坑 • 礦洞經活化後已成為展示採礦歷史與地質特色的開放博物館。
—
🌳 紅花嶺 • 郊野公園(Robin’s Nest Country Park)
項目 資料 成立時間 2024年3月1日,成為香港第25個郊野公園 面積 約530公頃,全部為政府土地 管理機構 漁農自然護理署(AFCD) 特點 位處邊境禁區,生境受干擾少,保育價值極高 地理特色 北坡: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與灌木林(Shrubland);南坡:高地草原(Upland grassland),生態價值極高 生態走廊 與深圳梧桐山(Wutong Mountain)相連,形成跨境生態走廊(Cross-border ecological corridor) —
🐾 生態價值與物種多樣性
🌳 植被分佈
- 北坡: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灌木林(Shrubland)🌿
- 南坡:高地草原(Upland Grassland)🌾
🌺 原生植物
- 🌸 香港大沙葉(Rhodoleia championii):香港原生植物
- 🔔 吊鐘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 🌿 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香港原生植物
- 🌼 大頭茶(Gordonia axillaris)
- 🌺 紅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春季盛開,為紅花嶺命名由來
🐾 動物物種(超過650種)
- 🦇 灰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
- 🦇 喜山鼠耳蝠(Myotis altarium)
- 🦡 黃腹鼬(Mustela kathiah)
- 🦅 蛇鵰(Spilornis cheela)
- 🦉 鳳頭鷹(Accipiter trivirgatus)
- 🐦 大草鶯(Locustella fasciolata):全球僅剩約200隻,香港佔九成
- 🦇 南長翼蝠(Miniopterus pusillus):蝙蝠群居地位於🕳️蓮麻坑 • 礦洞(Lin Ma Hang Lead Mine)。
—
🏛️ 歷史遺跡與文化資源
🛡️ 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
- 建於1949–1953年,邊境觀察哨站,用於邊境防衛
- 紅花嶺內有兩座,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 日軍機槍堡(Japanese Pillbox)
- 二戰時期日軍為防備盟軍與游擊隊而建
- 可入內參觀,但空間狹窄需小心
🔹 麻雀嶺墩台(Beacon Tower)
- 清朝設置的烽火台之一,用作海防,後改為汛(軍事駐地)
- 位於紅花嶺西南的禾徑山(Wo King Shan)山頂
🦇 蓮麻坑 • 礦洞(Lin Ma Hang Lead Mine)
- 歷史可追溯至1860年代,1930年代有逾500名工人
- 曾為香港最大礦場之一,開採鉛、鋅、黃鐵礦
- 二戰期間由日軍控制
- 1960年代荒廢,成為蝙蝠棲息地
- 1994年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現為博物館與蝙蝠生態保育地
- 最著名的「6號礦洞」又稱「大廳」(The Hall),已活化為旅遊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