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椏村

🏡 三椏村(Sam A Tsuen)是香港新界東北區的一條古老客家村落,位於郊野公園內,鄰近印洲塘海岸公園,已有超過300年歷史。這條寧靜的漁村由三椏灣、和犁頭石三個小聚落組成,村內保留著傳統的客家石屋和漁排,紅褐色的沉積岩海岸與碧綠海水形成鮮明對比,被譽為『香港小桂林』。村內還有最著名的『紅樹林』是香港最大規模的紅樹林群落之一,紅樹林濕地孕育著豐富生態,孕育著八種真紅樹品種,包括罕見的木欖和海欖雌,潮退時更可見彈塗魚與招潮蟹在泥灘活動及白鷺等生物,生態價值極高。而秋冬季節沿岸的蘆葦田更會染成金黃色,成為攝影愛好者的熱門取景地。

🧭 地理位通

項目 詳情
📍 地點 新界東北,淡水湖(Plover Cove Reservoir)北岸,四周環山,交通不便,需步行或乘船抵達。
🚶‍♂️ 徒步路線 (Wu Kau Tang)→ (Kau Tam Tso)→ 三椏村,約2小時
🚢 水路路線 馬料水碼頭(Ma Liu Shui Pier)→ 荔枝窩(Lai Chi Wo)→ 步行45分鐘
🚫 車輛通行 無車路直達,保留原始自然環境

📜 村名由來

  • 『三椏』得名自附近的三椏灣,地形上有三條河流匯聚,形似『三椏』。
  • 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屬於慶春約七村之一,鄰近印洲塘海岸公園。

🏡 歷史與文化

  • 👨‍👩‍👧‍👦 曾氏家族:村民主要為曾氏後代,與荔枝窩、馬車嶺的曾氏同宗。
  • 🏚️ 村落建築:客家建築特色:青磚牆(Brick Walls)、木樑結構(Timber Beams)。
  • 🌍 人口流失:1950–60年代村民超過200人,後大量移居英國、荷蘭。

【三椏村】不僅是自然愛好者的天堂,更蘊含獨特的漁村文化。村口的『』由村民經營,提供客家風味的梅子炆豬肉、蠔餅等地道菜餚,食材多取自本地。從步行約2小時可抵達三椏村,沿途經過苗田、上下苗田等廢村,部分路段鋪設了仿古石階,方便行山者探索。近年漁護署在周邊設立木棧道與觀鳥屋,讓遊客深入濕地觀察生態,卻不破壞環境,使這座『隱世桃花源』得以永續保存。

🥾 行山路線推薦

起點 時間預計 路線特色
→ 三椏村 約2.5小時 約6公里,經、三椏涌至三椏村,沿途有竹林、小溪澗、紅葉、濕地與紅樹林
荔枝窩 → 三椏村 約45分鐘 沿印洲塘海岸公園步行至三椏村,路程平坦

🛶 交通方式

  • 搭乘20R小巴至烏蛟騰,再步行前往。
  • 或由馬料水碼頭乘渡輪至荔枝窩,再步行約45分鐘到達三椏村。

🏯 歷史建築

  • 曾氏宗祠保存良好,具客家建築特色。
  • 廢棄學校與民居仍見昔日繁華痕跡。

🧃 村內設施

  • 村民於週末經營茶座與小吃店,如福利茶室、合益蜂場,提供客家菜與自家蜂蜜。
  • 政府於2017年增設涼亭與休憩廣場,改善遊客體驗。

🌿 自然與生態

  • 🐟 三椏涌濕地:棲息地包括水鳥、彈塗魚、螃蟹。
  • 🪨 粉紅岩石灘:形成於中侏羅紀,因含鐵量高而呈粉紅色。
  • 🦋 生物多樣性:常見蝴蝶、雀鳥、紅樹林。
  • 🌿 紅樹林與蘆葦田:日落時分金光閃閃,極具詩意。

🏡 客家文化與歷史

  • 曾氏宗祠(三省堂):青磚牆與木樑結構,客家文化象徵。
  • 村名由來:『三椏』可能源自三條河流匯聚的地形。
  • 村落歷史:曾有逾200名居民,現成為文化保育與旅遊熱點。

🍽️ 美食與補給

  • 綠悠遊山莊:提供客家菜如豆腐魚湯、炆豬肉、蕃薯餅等,環境清幽。
  • 福利茶室:供應豆腐花、糖水及農家菜,是行山途中補給的好選擇。

📌 注意事項

  • 🧴 裝備:防滑鞋、防曬用品、足夠飲水
  • 🗑️ 環保:謹記『自己垃圾自己帶走』(Leave No Trace)原則,保護自然環境。
  • 📅 渡輪班次:週末與公眾假期有限,需提前查詢,避免天黑行山。

🧭 延伸探索

  • 荔枝窩(Lai Chi Wo):百年客家村落,風水林與古廟
  • 印洲塘(Yan Chau Tong):海岸公園,紅樹林與海洋生態
  • 谷塘、梅子林、牛石湖:同屬慶春約七村,文化脈絡相連
  • 吊燈籠山:從三椏村出發登山,山頂俯瞰印洲塘海岸公園

  • 三椏村 • 石刻路牌
  • 褔利茶室《貳》
  • 褔利茶室《壹》
  • 三椏村→烏蛟騰 • 路牌
  • 三椏村 • 分岔口
  • 犁三古道《壹》
  • 三椏村 • 資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