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咀村路(Shan Tsui Village Road)是香港新界北區沙頭角區,是一條連接沙頭角公路與山咀村的鄉村道路,主要連接担水坑村與山咀村,鄰近中英街邊境區域。這條路位於沙頭角禁區內,靠近深圳邊界,沿途經過沙石路和泥路,兩側種滿密林,環境清幽。它也是通往紅花嶺 • 郊野公園的重要通道之一,許多遊客會經由此路前往郊遊徑起點,展開登山或歷史探索之旅。
—
📌 基本資訊
項目 詳細內容 🛤️ 路名 山咀村路(Shan Tsui Village Road) 📍 所在地點 香港新界北區沙頭角,屬沙頭角禁區,鄰近深圳邊界 🧭 起點與終點 起點:担水坑村
終點:山咀村🏘️ 連接村落 山咀村(17世紀客家村落,原以農業為主) 🗺️ 地形與路況 沙石與泥路混合,沿途密林環繞,部分路段原始未鋪設 🌳 周邊自然景觀 紅花嶺 • 郊野公園、風水林、原始林地,生態保育良好 🪖 軍事遺跡 二戰日軍碉堡與戰壕,村民曾被迫修建,現為歷史探秘景點 🏛️ 歷史建築 協天宮(1895年建,曾為學校,列為法定古蹟)
迪禎黃公祠(三級歷史建築)🧱 建築風格 客家青磚屋、麻石牆、陰陽瓦屋頂、泥塑浮雕與木雕裝飾 📚 文化特色 客家文化濃厚,融合宗教、教育與民居建築風格 🚶♂️ 適合活動 歷史探訪、文化攝影、自然漫步、生態觀察 🦟 注意事項 路面未鋪整,建議穿行山鞋、防蚊措施,禁區需申請通行證 🚌 交通方式 粉嶺搭乘專線小巴至担水坑村,再步行進入;禁區通行證可向入境處申請 🧭 旅遊價值 適合深度文化探索者、歷史愛好者與攝影玩家,兼具自然與人文魅力 🏞️ 開放情況 隨沙頭角禁區逐步開放,吸引更多遊客探索,但仍需申請禁區通行證 —
這條道路周邊蘊含豐富的歷史與文化遺產。山咀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客家村落,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沿線保留了許多客家傳統建築,例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迪禎黃公祠和曾作為學校使用的協天宮(建於1895年,現為法定古蹟),這些建築反映了客家人當年的生活與教育風貌。此外,附近還散見二戰日佔時期日軍修築的機槍堡和戰壕遺跡,見證了該地區的軍事歷史。
—
🗺️ 地理位置與路線特色
山咀村路位於新界北區沙頭角,屬於沙頭角禁區的一部分,道路連接担水坑村與山咀村,沿途穿越密林、丘陵與客家村落。
- 起點:担水坑村
- 終點:山咀村
- 路面:以沙石與泥路為主,未經鋪設,需穿着抓地力強的行山鞋
- 周邊景點:
- 紅花嶺 • 郊野公園
- 日軍碉堡與戰壕
- 客家古屋與祠堂
—
隨著沙頭角禁區的逐步開放,山咀村路因其自然與人文景觀而吸引了更多遊客。遊客在此既能感受傳統客家村落的寧靜,也能以該路為起點,探索紅花嶺的自然美景,如春季的紅杜鵑(映山紅)和冬季的芒草景致。需要注意的是,道路部分路段未經鋪整,建議前往者穿著合適的行山鞋,並做好防蚊措施。交通方面,可乘搭巴士78K或小巴55K至担水坑站,再步行進入。
—
🚌 交通與遊覽建議
項目 建議 交通方式 港鐵上水站或粉嶺站 → 乘78K巴士 → 担水坑站下車 裝備 抓地力強的行山鞋、防蚊用品、自備食水與乾糧 注意事項 沿路無補給、沙石路多、垃圾請自行帶走,需注意安全 —
🎒 遊覽路線建議(約需3–4小時,適合半日遊)
- 担水坑村 → 山咀村路起點
- 探秘客家山墳與風水林
- 參觀日軍碉堡與戰壕
- 山咀村古屋與協天宮
- 返回担水坑村或前往紅花嶺 • 郊野公園
—
🌟 山咀村路亮點推薦
- 🏯 協天宮八角窗與書室設計:融合客家文化與教育精神,建築細節極具美感。
- 🧱 荒廢古屋與泥塑浮雕:彷彿穿越百年時光,適合攝影與文化紀錄。
- 🪖 日軍碉堡與戰壕:歷史遺跡保存良好,是香港少見的二戰軍事遺址之一。
- 🌿 風水林與紅花嶺 • 郊野公園:自然生態豐富,適合靜賞林間鳥鳴與植物多樣性。
🏘️ 村落歷史與建築文化
山咀村
- 建村時間:可追溯至17世紀,屬客家村落
- 村民多以農耕為生,生活淡泊
- 建築特色:
- 青磚屋
- 麻石牆
- 陰陽瓦屋頂
- 泥塑浮雕與木雕窗花
協天宮
- 建於1895年,供奉關帝
- 曾兼作學校用途,現為法定古蹟
- 建築亮點:
- 八角窗
- 書室格局,融合教育與宗教功能
- 重建碑記記載捐款者來自澳洲、新加坡、檀香山、美國三藩市等地,反映早期華僑網絡
建築亮點
建築名稱 特點 歷史地位 協天宮 關帝廟兼學堂,建於1895年 法定古蹟 群雅公立學校 客家村民募捐興建,1930年落成 三級歷史建築 客家祠堂 麻石砌牆、泥塑屋簷、鐵條窗 具文化價值 —
🪖 戰爭遺跡與抗日歷史
日治時期軍事設施
- 二戰期間,日軍為防範東江縱隊游擊隊,強迫村民修建軍事設施。
- 遺跡包括:
- 戰壕:深約4呎,連接各軍事據點,碉堡與水井。
- 機槍堡:石砌結構,設有槍眼與通風孔。
- 觀察站:用於監視沙頭角至打鼓嶺一帶。
- 水井:供飲水與冷卻機槍,井壁以鵝卵石砌成,據說可供日軍刷背洗澡。
- 特別設計:
- 鵝卵石牆可供刷背,反映日軍生活講究
- 戰後曾被用作走私貨物藏匿地
這些碉堡與英軍的醉酒灣防線相比,設計更簡陋,反映日軍以人力快速構建的戰略需求。
—
🧭 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 原址為羅家大屋,1930年建成,面積逾6,000平方呎。
- 抗戰期間為港九大隊的交通站與秘密會議場所。
- 現改建為紀念館,展出:
- 東江縱隊抗戰歷史
- 羅氏家族『抗日一家人』事跡
- 游擊隊群像雕塑,象徵知識份子、婦女與青年參與抗戰
—
🌳 自然生態與風水林
- 村民視後山為風水林,象徵庇佑與福氣
- 生態亮點:
- 灰蝶、咖灰蝶、一點灰蝶等稀有蝴蝶
- 橫紋後棱蛇
- 牙香樹:香港受保育樹種
- 長葉柞木:原生樹種
- 林蔭大道般的景觀,彷彿置身異國
—
⚰️ 客家葬俗與山墳文化
- 常見挖空墳墓,反映『二次葬』或『三次葬』習俗
- 遺骸會移至風水寶地,安放於金塔或馬蹄形墳墓
- 墳地多位於後山,與風水林共存
—
🧠 小知識補充
- 沙頭角禁區設立於1951年,原為防止走私與政治滲透,面積曾達2,800公頃。
- 回歸後逐步開放,目前只需申請禁區通行證即可進入部分村落。
- 山咀村路成為文化導賞與生態旅遊的熱門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