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壁水塘(Shek Pik Reservoir)是香港規模最大的海水化淡與儲水複合式水庫,位於大嶼山西南部山谷中,於1963年建成時曾是全球最大的海水化淡廠所在地。其主壩長達715米,高度超過50米,儲水量達2,440萬立方米,工程需遷移周邊多條村落,並利用獨特的『預製混凝土塊堆砌技術』築壩,展現了1960年代香港水利工程的巔峰技術。其建設工程浩大,需遷移原有石壁村並淹沒谷地,現時水底仍保存著清代村落遺址與古道痕跡,而露出水面的『石壁石刻』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展現了史前岩刻藝術與現代水利工程的時空交疊。
—
📌 基本資訊
項目 詳細內容 🏞️ 水塘名稱 石壁水塘(Shek Pik Reservoir) 📍 地理位置 香港大嶼山南部,位於南大嶼郊野公園內,鄰近石壁村與石壁監獄 🌐 坐標 22°13′39.26″N, 113°53′41.63″E 🏗️ 建造年份 開工:1957年,竣工:1963年,由法國浚海工程(現稱寶嘉建築)承建 💧 儲水量 約 2,446 萬立方米,曾是全港最大水塘,現為全港第三大 🚧 管理機構 香港水務署 🏔️ 周邊地形 東:狗牙嶺;西:羌山;北:木魚山及獅子頭山 🛣️ 交通與設施 主壩設有道路連接大澳、梅窩及東涌;石壁監獄位於水壩下方 🏘️ 原址村落 原址為石碧鄉,包括石壁大村、墳背村、崗貝村、坑仔村;因建水塘而遷村至荃灣石碧新村 🏛️ 歷史角色 為解決1950年代香港食水短缺問題而建,是早期供水系統的重要一環 🪨 特殊景觀 主壩東面山邊有青銅器時代古石刻;周邊設有遠足徑,風景優美 🌿 自然環境 集水區曾進行大規模植林,環境清幽,適合遠足與觀賞自然 🚰 輸水系統 興建有輸水管道,途經周公島,連接至香港島摩星嶺沙灣 🧭 現況用途 雖已非主要供水來源,但具歷史與自然價值,吸引遊客前往 —
🏛️ 歷史背景與社區遷移
1950年代,香港面臨嚴重食水短缺。政府選址石壁鄉興建水塘,原址有四條村落:
- 石壁大村
- 墳背村
- 崗貝村
- 坑仔村
這些村民被遷至荃灣的『石碧新村』,形成一次重要的社區搬遷事件。水塘由法國浚海工程公司(現稱寶嘉建築)承建,並興建了連接香港島的輸水管道,途經周公島至摩星嶺沙灣。
—
這座水塘最獨特的是其『海水化淡廠』歷史角色 – 1970年代香港旱災期間,毗鄰水塘的化淡廠曾每日生產18萬立方米淡水,佔全港耗水量三分之一,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化淡設施。如今化淡廠雖已停運,但高達54米的主壩與環湖步道仍構成壯觀的工程地景,水塘更成為鳳凰徑第七、八段的核心路段,沿途可欣賞彌勒山與狗牙嶺的倒影。
—
🏗️ 工程特色與輸水系統
- 主壩設計:壩頂設有道路,連接大澳、梅窩與東涌,兼具交通與水利功能
- 輸水管道:由石壁水塘延伸至香港島,穿越海底,是當時的工程壯舉
- 集水區:三面環山,有效截存山澗水源
- 植林工程:水塘周邊曾進行大規模植林,改善水源涵養與生態環境
—
🗿 文化遺產:青銅器時代古石刻
在主壩東面山邊,發現一塊青銅器時代的古石刻,顯示此地在史前時期已有人類活動痕跡。這塊石刻成為水塘區域的文化亮點之一。
—
【石壁水塘】現已轉型為生態與文化地標,每日有巴士從東湧或梅窩直達水塘入口。遊客可參觀水壩底的史前石刻複製品,或沿引水道尋找獼猴與蝴蝶蹤跡,而水塘西岸更設有全港首個『水底文化遺產導賞點』,透過聲納影像技術重現水下村落原貌。這種融合水利工程、古蹟保育與生態旅遊的模式,使石壁水塘成為香港水資源歷史的活態博物館。
—
🚶♀️ 郊遊路線:石壁郊遊徑全攻略
📌 路線概覽
起點 終點 長度 需時 難度 石壁水塘 昂坪 約 7.9 公里 約 2.5 小時 ⭐⭐⭐(5星滿分) 🌟 沿途景點精選
- 石壁水塘大草地:翠綠草原,藍天白雲,打卡一流
- 鳳壁石澗:香港三大險澗之一,建議由經驗人士帶領
- 心經簡林:饒宗頤教授墨寶刻於木柱,排列成『∞』符號,象徵生生不息
- 昂坪市集:鄰近天壇大佛與寶蓮禪寺,設有主題影院與文化展覽
—
🚍 交通資訊
前往石壁水塘(石壁警崗下車):
離開昂坪:
- 巴士 2 號:昂坪 ↔ 梅窩
- 巴士 21/23 號:昂坪 ↔ 大澳/東涌
- 昂坪纜車:昂坪 ↔ 東涌
—
📸 小貼士與注意事項
- 🧴 建議攜帶足夠飲水與防曬用品
- 🥾 鳳壁石澗屬高危地形,非一般郊遊路線
- 📷 打卡熱點:石壁竪井塔、石壁水壩底草地、心經簡林木柱群
- 🌤️ 夏季行山建議早上出發,沿途多樹蔭,適合避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