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瀝源路

🛣 小瀝源路(Siu Lek Yuen Road)是香港新界區圓洲角及小瀝源一帶的主要道路。這條道路西北端起自大涌橋路,沿小瀝源渠向東南延伸至小瀝源住宅區,全長約 2.3 公里,南北走向,連接大涌橋路至康林苑景林閣。

📌 基本資訊

項目 資料內容
🏙 所在地區 香港新界
🛣 道路名稱 小瀝源路(Siu Lek Yuen Road)
📏 道路長度 約 2.3 公里
🚗 行車線數量 雙向兩線道
🚦 車速限制 50 公里/小時
🧭 起點位置 大涌橋路(西北端)
🧭 終點位置 康林苑景林閣(東南端)
🏘 沿途地標 第一城、小瀝源工業區、小瀝源村、綠怡雅苑、帝堡城、廣源邨、廣林苑、村等
🏫 鄰近設施 培基書院、帝逸酒店、小瀝源路遊樂場等
🚉 鄰近港鐵站 石門站(A、B出口)
🚌 巴士總站 巴士總站、廣源邨巴士總站
🌊 地理背景 沿小瀝源渠而建,原為沙田海旁的淺灘,後經填海發展成新市鎮
🏞 歷史村落 小瀝源村,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是沙田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

【小瀝源路】建於1980年代,以沙田圍路為界分為兩階段發展:沙田圍路以西一段屬填海地,於1981年8月25日通車,初期稱為『P7路』,1982年3月12日刊憲正式命名為小瀝源路;沙田圍路以東一段則於坡道修建,約1985年建成,接通黃泥頭村,並於1986年10月10日刊憲命名。首條途經此路的公共交通路線是1981年9月1日改道行駛的九巴88線。

📌 主要交匯道路

  • 大涌橋路(北端起點)
  • 銀城街、寶城街(連接沙田第一城)
  • 沙田圍路、大老山公路(通往九龍)
  • 廣善街、廣榮里(通往廣源邨)
  • 行善里(通往香港恒生大學)

🏞️ 歷史背景與地名由來

🔹 小瀝源的命名

  • 『瀝源』原指城門河流域清澈水源之地。
  • 小瀝源村原名『瀝源洞』,因地處兩條溪流之間,風水佳地,後因『水瀝源』與『小瀝源』音近而得名。

🔹 村落起源

  • 小瀝源村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約1573–1620年),由蔡氏家族自東莞遷入開村。
  • 村落為五姓雜居:蔡、吳、楊、鄒、黃,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客家村。
  • 村民以農耕為主,並飼養家畜,後期部分人出洋謀生。

這條道路是沙田區的重要交通幹道,設有巴士專線等設施。周邊還分布著小瀝源路遊樂場等公共設施,該遊樂場佔地3.4公頃,內設有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新界區首個戶外草地滾球場。小瀝源路見證了沙田新市鎮的發展歷程,連接了多個住宅區和交通樞紐。

🏘️ 社區與建築分佈

類型 地點/建築物 特點與用途
公共屋邨 廣源邨、廣林苑 政府興建,提供大量住宅單位
居屋項目 綠怡雅苑 2020年入伙,由房協發展
私人屋苑 帝堡城 新鴻基地產發展的高尚住宅
村落 小瀝源村、牛皮沙村、插桅杆村等 客家原居民村落,具豐富歷史與文化
學校 培基書院 基督教中學,位於小瀝源路56號
大學 香港恒生大學 位於馬麗口坑下游,鄰近廣源邨
酒店 帝逸酒店 高級酒店設施,位於小瀝源路20–22號
工業區 小瀝源工業區 包括太古飲料、金利來等企業
宗教場所 都會廣場 被稱為『教會大廈』,基督教機構佔三分之一樓面

🚍 交通與基建

小瀝源路設有多個巴士及小巴站,交通非常便利。

🔸 港鐵接駁

  • 石門站(屯馬綫):步行約15–20分鐘可達
  • 第一城站:亦可接駁小瀝源路北段
  • 鄰近港鐵站:沙田圍站、第一城站

🔸 巴士與小巴

  • 黃泥頭巴士總站
  • 廣源邨巴士總站
  • 多條巴士專線連接大老山隧道、九龍東及港島
  • 巴士路線:九巴 49X、82X、83X、84M、281A、城巴 682B、龍運 NA41
  • 小巴路線:65A、65M、804、808、808P

🔸 道路發展歷程

  • 1978年政府宣布進行填海工程,開發小瀝源谷地
  • 1983年批出合約,開闢土地並興建道路與橋樑
  • 1994年起增設巴士專線以紓緩交通壓力

🧭 社區文化與非物質遺產

🎎 村落文化

  • 村民喜慶活動常於祠堂前擺酒,最多可設六十圍『八仙檯』
  • 村中保留大爐灶、大鑊及百年榕樹,供奉『大王伯公』
  • 小瀝源村與牛皮沙、插桅杆等村落關係密切,節慶互助、聯合抗盜

🥘 喜宴盆菜文化

  • 小瀝源村以『喜宴盆菜』聞名,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 自然與環保設施

  • 小瀝源渠:人工排洪渠,原為溪流出海口
  • 石礦場:1960年代開採,1995年關閉,痕跡仍存
  • 環保教育徑:由沙田循道衛理小學師生建成,現已荒廢

  • 黃泥頭 • 巴士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