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美菲路

🐂 士美菲路(Smithfield)是香港島的一條主要道路,其名稱源自英國倫敦的同名地區Smithfield,字面意為”平坦的田地”或”士密夫之田”。這條道路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當時該區域是牛站與屠房的集中地,來自香港的牛隻會在此處的碼頭上岸,這與倫敦Smithfield區作為牲畜市場的歷史功能相似。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早期設施已轉變為市政場地,如游泳池和街市。值得注意的是,士美菲路是香港少數英文名為單字(Smithfield)而無『Road』後綴的街道,地政總署雖曾試圖將其更名為Smithfield Road,但最終未果,而其中文名稱則由最初的『士美非路』改為現行的”士美菲路”。

📌 基本資訊

項目 詳細資料
🛣️ 中文名稱 士美菲路(前稱:士美非路、士蔑非路街)
🌐 英文名稱 Smithfield(不帶 Road 後綴,是香港少數單字英文街名)
📍 所在地區 香港島
📏 道路長度 約 1.3 公里(南段擴建後接近 2 公里)
🚗 行車方向 北段:單程南行;其餘路段:雙程南北行
🚦 車速限制 50 公里/小時
🚩 起點 堅彌地城新海旁(近城西道)
🏁 終點 道與交界
🚇 鄰近港鐵站 站(西港島線)
🛠️ 延伸工程 1998 年通車的南段延伸工程,改善西區交通並連接道與
🧱 特殊地貌 北段靠海,南段逐漸上坡至摩星嶺,地勢由低至高

【士美菲路】見證了堅尼地城地區從工業功能向現代化社區的轉型。該路上曾設有於1894年左右投入服務的屠場和豬羊欄,牛房及其屠宰場早年一度壟斷了全香港大部分的肉類供應。這些設施在後續的城市發展中陸續關閉和遷移,例如牛房的屠場在1968年搬至的現代化屠房,並最終在1999年由屠房取代。舊址則被重新開發,如1974年重建為堅尼地城游泳池,牛房牲口欄舊址在1996年建成了『士美非路市政大廈』(Smithfield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內含街市及熟食中心,滿足了該區對康樂及社區設施的需求。

🕰️ 歷史演變與命名由來

英文名稱「Smithfield」的來源: 源自英國倫敦的 Smithfield 區,該地自中世紀起就是牲畜市場與屠宰場的集中地。香港早期的士美菲路亦設有牛房和屠房,功能與倫敦的 Smithfield 相似。

  • 名稱取自英國倫敦的 Smithfield 區,該地自中世紀起為牲畜市場與屠宰場。
  • 早期譯名包括「士美非路」、「士蔑非路街」,後統一為「士美菲路」。
  • 英文名稱不帶「Road」,與「Queensway」、「Broadway」等地名相似。

中文名稱的演變:

時期 中文名稱 原因與背景
早期 士美非路 粵語音譯自 Smithfield,「非」字被視為負面含義
2007年 士美菲路 地政總署正式更改中文名稱,保留英文名稱以維持歷史連結

今天的【士美菲路】已發展成為一個集交通、民生與社區設施於一體的地區。道路全長約1.38公里,連接山上的道、交界與山下的堅彌地城新海旁。為了改善西區交通情況,特別是配合西區海底隧道通車後的車流,政府於1990年代實施了『士美菲路延長段工程』,包括興建連接道和的雙程區域幹道及隧道,工程於1998年完成。此外,隨著港鐵西港島線的開通,堅尼地城站於2014年底啟用,進一步提升了該區域的交通便利性。周邊設施還包括士美非路體育館、士美菲路休憩處(一個位於堅尼地城港鐵站B出口附近的小型公園),以及歷史遺跡如臨時公園內保留的舊牛房水槽,共同構成了堅尼地城豐富的社區生活圖景。

🚇 交通與連接

交通工具 詳情
港鐵(MTR) 堅尼地城站位於士美菲路北段
巴士(Bus) 城巴43M、新巴43X(已取消)等途經
小巴(Minibus) 12、13、23、23M、58、59等路線

🐄 牛房與屠場的歷史角色

  • 1894年:堅尼地城屠場啟用,士美菲路成為牲畜運輸與屠宰的重要通道。
  • 1968年:屠場遷至以西的新址。
  • 1986年:牛房正式關閉,原址改建為市政設施與住宅區。

🏗️ 現代城市發展

  • 士美菲路市政大廈: 1996年落成,設有街市、熟食中心、公共圖書館及體育館。
  • 住宅與商業發展: 包括嘉輝花園、士美菲園等住宅群,周邊商舖林立,是堅尼地城的生活核心。

🌉 士美菲路延長段與交通改善

1998年延伸至摩星嶺道與道交界,設有行車隧道穿越薄扶林道遊樂場地底,改善西區交通流量。

🧭 地理交匯與街道連結

士美菲路交匯街道 英文名稱 備註說明
卑路乍街 Belcher's Street 主要交匯街道之一
吉席街 Catchick Street 北段交匯街道
Forbes Street 中段交匯街道
龍華街 Lung Wah Street 南段交匯街道
摩星嶺道 Mount Davis Road 士美菲路終點
薄扶林道 Pok Fu Lam Road 士美菲路終點

📚 文化與集體回憶

  • 士美菲路是香港少數英文街名不帶「Road」的例子,保留了原英國地名的獨特性。
  • 由牛房、屠場到市政大廈,士美菲路見證了堅尼地城由工業區轉型為住宅社區的歷程。
  • 居民、學者與區議員曾反對更改英文名稱,認為「Smithfield」是集體回憶的一部分。

📖 英國作家馬丁·布斯(Martin Booth)在其自傳《Gweilo: Memories of a Hong Kong Childhood》中提到,他童年時曾聽到屠場牛隻的哀鳴聲,成為他對香港深刻的記憶之一。

🐄 牲畜業與工業設施

設施 功能與位置
牛房(Cattle Depot) 石山街及蒲飛徑一帶,用於接收碼頭卸下的牲畜
屠房(Abattoir) 堅尼地城屠場,1894年啟用,1986年關閉
檢疫站(Quarantine Station) 防疫用途,確保牲畜健康
煤氣鼓(Gas Holder) 1936年設置,1980年代拆卸,原址建成嘉輝花園
防空隧道(Air Raid Tunnel) 二戰期間設置,屬九號防空隧道系統

🏙 重要地標與設施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說明
士美菲路市政大廈 Smithfield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 包含街市、熟食中心、公共圖書館、體育館等設施
堅尼地城站 Kennedy Town Station 港鐵西港島線終點站,交通樞紐
卑路乍灣巴士總站 Belcher Bay Bus Terminus 多條巴士線的起點與終點
薄扶林道 Pok Fu Lam Road 通往摩星嶺及香港大學的重要幹道
摩星嶺道 Mount Davis Road 通往摩星嶺住宅區與山頂

🧠 名稱更改爭議與文化意義

  • 2007年地政總署擬將英文名稱改為「Smithfield Road」。
  • 市民與學者反對,認為破壞歷史連結與集體回憶。
  • 最終只更改中文名稱為「士美菲路」,英文名稱保留。

📚 文學與文化印記

英國作家馬丁·布斯(Martin Booth)在其自傳《鬼佬:在香港的童年回憶》(Gweilo: Memories of a Hong Kong Childhood)中提到:

「我聽到來自堅尼地城屠場的一隻牛在喊叫,之後突然中止了,這讓我提心吊膽。」

這段文字不僅描繪了當時的生活環境,也讓士美菲路成為文學中的一個場景,反映出香港城市發展與個人記憶的交織。

  • 士美菲路 • 熟食中心
  • 港鐵 • 堅尼地城站🚉
  • 劏青蛙 🐸 之 橫跨香港島 • 東西兩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