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潭水塘道(Tai Tam Reservoir Road)香港港島南區的一條歷史悠久的道路,全長約5公里,連接黃泥涌峽與大潭篤水塘,是大潭水塘群的重要通道。這條道路最初建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為配合大潭水塘的建設而闢建,沿途經過四個主要水塘(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見證了香港早期供水系統的發展。道路部分路段沿水塘而建,景緻優美,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的一部分。
—
📌 基本資訊
項目 資料內容 🏞️ 中文名稱 大潭水塘道(Tai Tam Reservoir Road) 📍 所在地點 香港島,連接灣仔區、南區與東區 📏 道路長度 約 5.4 公里(3.4 英里) 🚗 車速限制 50 公里/小時 🛣️ 車道數量 雙線雙程行車 🏗️ 建造年份 分段通車於 1889 至 1917 年 🧭 起點位置 灣仔區黃泥涌峽,近黃泥涌水塘公園 🧭 終點位置 南區大潭篤抽水站附近 🚷 車輛通行限制 大部分路段禁止車輛通行,僅北端與南端小段可通行 🥾 行人通道 設有狹窄行人通道供步行者進入郊野公園 🏞️ 所屬地區 大潭郊野公園範圍內 🏛️ 歷史價值 包含 22 項法定古蹟,設有水務文物徑 🏕️ 沿途設施 涼亭、長椅、燒烤區、童軍中心、黃泥涌峽軍事遺址等 🧭 登山徑連接 港島徑 • 第4段終點與港島徑 • 第5段起點 —
大潭水塘道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一條融合自然與人文景觀的郊遊路線。沿途可見多項歷史建築,如建於19世紀的石橋、水壩及水務設施,其中大潭篤水塘的石橋更是香港的標誌性建築。道路兩側綠樹成蔭,生態豐富,常見猴子、野豬及各種鳥類出沒,是市民遠足、騎單車及攝影的熱門地點。由於部分路段較為狹窄,車輛通行需注意安全,尤其假日時遊人眾多。
—
🏛️ 歷史背景與供水工程
🏗️ 大潭供水計劃 Tai Tam Water Supply Scheme
- 建造年份:1883–1917 年,歷時 35 年完成。
- 目的:解決港島日益增加的食水需求。
- 工程挑戰:地形崎嶇、技術限制,需克服山嶺與岩層。
💧 水塘群
水塘名稱 建成年份 特點 大潭上水塘 1888 花崗岩與混凝土建造,曾加高以擴容 大潭副水塘 1904 附近有『群帶路』石碑 大潭中水塘 1907 連接抽水站的重要水源 大潭篤水塘 1917 被譽為『亞洲第一壩』 💡 群帶路碑:紀念一位名叫『阿群』的村民帶領英人穿越山嶺至維多利亞城,成為歷史地標。
—
交通方面,大潭水塘道可從黃泥涌峽或大潭篤水塘進出,附近設有多條巴士路線(如6號、63號巴士)連接市區。近年,政府為保護古蹟及自然環境,對道路進行了多次維修及改善工程,確保其可持續使用。大潭水塘道不僅是香港供水歷史的見證,更是市民親近自然、體驗歷史的文化遺產。
—
🏞️ 大潭水務文物徑
- 全長:約 5 公里,需時約 2 小時。
- 設施:21 項法定古蹟,包括:
名稱 建成年份 特點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1905 紅磚建築、中式瓦頂、蒸汽抽水機 石橋群 約1907 花崗石拱形結構,連接水塘與引水道 大潭篤水塘水壩 1912–1917 12條溢洪道,拱形花崗石柱支撐車道 - 特色:部分設施至今仍在運作,見證百年供水歷史。
—
🎬 文化與拍攝地點
- 《寒戰2》:抽水站曾作為電影取景地。
- 謝斐道:以總工程師 Daniel Jaffe 命名,他設計並監督大潭篤水塘水壩建造。
—
📸 推薦景點與拍攝位置
地點 推薦理由 大潭篤水壩 壯觀水壩景色,雨季瀑布效果 第一座石橋 最佳拍攝角度,近公共交通入口 紅磚抽水站 歷史建築,外觀保存良好 上水塘水壩 花崗岩結構,具工程美學 —
🚶♀️ 遠足與交通建議
🚶♂️ 遠足路線建議
- 黃泥涌峽出發 → 沿大潭水塘道 → 經水務文物徑 → 抵達大潭篤抽水站
- 可延伸至港島徑 • 第5段
🚍 交通方式
- 巴士:14 號巴士(西灣河出發)至『大潭郊野公園』站
- 步行:由黃泥涌峽步行進入,沿途設有指示牌與資訊站
—
🌿 自然與保育價值
- 二戰期間植被受損,漁護署多年植林復育。
- 現今為香港島重要的生態綠肺,棲息多種鳥類與昆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