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汀角路(Ting Kok Road)是香港新界大埔區的主要幹道,全長約9.7公里,東起大美督連接新娘潭路,西至大埔市中心與廣福道及寶雅路交匯,沿途經過汀角、船灣、三門仔等鄉村及大埔工業邨。這條道路建於1950年代,最初為配合船灣淡水湖工程而興建,後經多次擴闊及改善工程,部分路段車速限制提升至每小時70公里,成為連接大埔市區與郊區的重要交通動脈。
—
📌 基本資訊
項目 資料內容 🏷️ 中文名稱 汀角路 🌐 英文名稱 Ting Kok Road 📍 所在地區 香港新界大埔區 🚩 起點 大美督(Tai Mei Tuk)近新娘潭路(Bride’s Pool Road) 🏁 終點 太和(Tai Wo)與廣福道(Kwong Fuk Road)及寶雅路(Po Nga Road)交界 📏 全長 約9.7公里 🏗️ 建造年份 分階段於1952年至1960年間建成 📅 命名日期 1970年4月3日 🚘 行車方向 雙向行車 🛣️ 車道數量 2至6線雙程 ⚠️ 車速限制 大部分為每小時50公里,南運路至三門仔段為每小時70公里 🔗 主要連接道路 新娘潭路、南運路、完善路、廣福道、寶雅路 🗺️ 途經地點 大美督、汀角、船灣、三門仔、大埔工業邨、富善邨、大埔市中心、太和等 🚌 公共交通 九巴75K線、專線小巴 🚴 單車設施 設有單車徑,連接大埔工業邨與大美督 🌟 特色與用途 早期海岸線、交通動脈、連接自然景觀與文化地標 🏞️ 周邊景點 船灣淡水湖、慈山寺、龍尾泳灘 —
【汀角路】不僅是交通要道,也兼具自然與人文景觀,沿途可通往龍尾泳灘、慈山寺等景點,並設有多條巴士及小巴路線服務居民與遊客。近年因周邊住宅發展(如嵐山)及設施增加,交通負荷加劇,政府已實施多項措施紓緩擠塞,並預留土地供未來擴建。
—
🕰️ 歷史沿革
年份 發展階段 備註 1952–1957 初期動工 分段興建,因資金不足一度停工 1955–1960 分段通車 包括大埔墟至下坑、船灣至汀角、汀角至大美督段 1961 擴闊工程 政府收地擴建雙線雙程道路 1970年4月3日 正式命名 政府將「大埔至沙頭角公路」命名為「汀角路」 —
🚧 改善工程
- 1990–1994: 擴闊工業邨至愛德新村段,並建設單車徑(Cycle Track)
- 1998–2001: 改善船灣至大美督段約3.5公里
- 2002–2005: 擴闊消防局至黃魚灘段約1.8公里
- 2014起: 設置避車處與交通管理措施
—
🚦 交通與設施
- 車速限制: 一般路段50公里/小時,擴闊段70公里/小時
- 交通流量: 每日約30,000至32,000架次
- 公共交通: 九巴75K線、專線小巴服務沿線
—
🏘️ 沿線地區特色
地點 特點 大美督 水上活動熱點,近船灣淡水湖 汀角村 傳統客家村落,保留古老碑記 船灣 近慈山寺與嵐山住宅區 三門仔 漁村文化濃厚,設有漁民新村 大埔工業邨 工業與商業重地 富善邨 大埔市中心住宅區 —
🚗 交通功能與重要性
- 服務沿線居民,尤其是漁農業(Fishing and Agriculture)村落
- 支援大埔工業邨(Tai Po Industrial Estate)及住宅區交通需求
- 通往船灣淡水湖(Plover Cove Reservoir)及慈山寺(Tsz Shan Monastery)等景點
—
🚴♂️ 單車徑與改善工程
- 1991年啟用:全長約6公里的單車徑,連接大美督與大埔工業邨
- 1994年完工:道路擴闊工程,提升通行效率與安全
- 2000年代後期:增設避車處與監察設施,改善交通擠塞
—
🧭 地區意義與特色
- 由漁農村落轉型為新市鎮
- 汀角路沿著大埔未填海前的海岸線而建
- 連接鄉郊與市區,促進地區融合
- 是早期大埔地區的主要陸路交通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