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涌道(Tung Chung Road)是香港大嶼山一條重要的南北向主幹道,連接東涌新市鎮與南大嶼山的梅窩及長沙等地區。這條道路最初是一條狹窄的山路,建於1960年代,為配合當時石壁水塘的建設及改善大嶼山南北交通而興建。隨著大嶼山的發展,特別是香港國際機場和東涌新市鎮的建設,進行了多次擴建和改善。現今的東涌道部分路段已拓寬為雙線雙程行車,在2008年完成重大改善工程後,新東涌道大幅降低了坡度並減少了急彎,提升了行車安全性和舒適度,同時也大大改善了交通流量和安全性,成為通往大嶼山南部海灘和郊野公園的重要通道。
—
📌 基本資訊
項目 資料內容 🛣️ 道路名稱 東涌道(Tung Chung Road) 📍 所在地區 香港新界西,大嶼山 🗓️ 通車歷史 初建於1966年9月28日,由港督戴麟趾主持啟用典禮 🛠️ 改善工程 2004年起進行擴闊與改善工程,2009年2月6日全線雙線不分隔通車 📏 道路長度 約 7.3 公里(4.5 英里) 🚗 行車線數量 雙線雙程(不分隔) 🚦 車速限制 初期為每小時30公里,後提升至 50 公里/小時 🧭 起點 東涌裕泰苑外(近壩尾路) 🧭 終點 長沙嶼南道交匯處(䃟石灣迴旋處) 🏞️ 地理特徵 穿越大嶼山南北,途經伯公坳,鄰近鳳凰山與大東山,地勢陡峭、彎多 🚧 特殊規定 石門甲以南屬封閉道路,需持『大嶼山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方可通行 🚌 公共交通 新大嶼山巴士行經,連接東涌、梅窩、昂坪、大澳等地 🏗️ 工程特色 包括高架橋段、21個避車處、巴士站、行人路、急彎警告標誌、防撞欄 🌿 生態保育 為保護大嶼山生態,限制車輛進入南部路段,避免過度開發 ⚠️ 過往事故 2006年曾因暴雨導致山洪沖擊,路面爆裂需緊急維修 🧱 原始用途 原為水務設施通道,用於輸送溪流水至石壁水塘 🏞️ 地理位置座標 約 22.2576°N, 113.9401°E —
作為通往南大嶼山多個熱門景點(如昂坪、大澳、貝澳和長沙海灘)的主要通道,東涌道的交通相當繁忙。新大嶼山巴士多條路線(如3M、11、23等)行經此路,方便市民和遊客前往郊遊。值得注意的是,東涌道舊路段(即改善工程前的原有路線)部分已被保留並改作行人及單車徑使用,為喜愛戶外活動的人士提供了另一條探索大嶼山自然之美的途徑。
—
🗺️ 東涌道沿途景點導覽
地點名稱 類型 特色簡介 🏙️ 東薈城名店倉 購物娛樂 超過 150 個品牌,全年折扣優惠,是港人掃貨熱點 🏰 東涌炮台 歷史古蹟 建於 1832 年,清代海防設施,現為法定古蹟 🎨 馬灣涌村 漁村文化 有『小大澳』之稱,彩繪壁畫與棚屋交錯,充滿懷舊風情 🎣 馬灣涌碼頭 打卡景點 3D 地畫與日落美景,是攝影愛好者的最愛 🏯 東涌小炮台 歷史遺址 建於 1817 年,遺留曲尺形圍牆與平台,鄰近唐代灰窟遺蹟 🛕 侯王宮 宗教建築 主祀楊侯王,屬二級歷史建築,具濃厚民俗色彩 🌉 昂坪360纜車站 交通景點 連接昂坪與東涌,全長 5.7 公里,空中俯瞰大嶼山壯麗景色 🧘♂️ 寶蓮禪寺 宗教文化 昂坪著名佛教寺院,環境清幽,香火鼎盛 🗿 天壇大佛 地標建築 高 34 米的青銅大佛,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地標 🏞️ 伯公坳 自然景觀 鳳凰山與大東山之間的山坳,登山者必經之地,風景壯麗 🏖️ 長沙泳灘 海灘休閒 大嶼山最長沙灘之一,適合滑浪、露營與燒烤 🐟 大澳漁村 傳統聚落 棚屋、水道、鹹魚文化,保留原始漁村風貌 —
【東涌道】以其曲折的山路和壯麗的自然景觀而聞名,全長約9.5公里,道路穿越翠綠的山巒,沿途可欣賞到迷人的海景和山景,道路北段靠近東涌,較為平直;南段則蜿蜒於山嶺之中,部分路段海拔較高,視野開闊,從高處俯瞰東涌灣和香港國際機場的景色令人印象深刻。這條道路也是前往大嶼山著名景點如昂坪360纜車、大澳漁村和南大嶼郊野公園的必經之路,因此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遊客都會頻繁使用。
—📍 景點分佈路線概覽
- 起點:東涌市中心(東薈城、港鐵站)
- 沿東涌道北段 → 探訪東涌炮台、小炮台、馬灣涌村
- 經伯公坳 → 欣賞山景與自然生態
- 抵達昂坪 → 昂坪360、天壇大佛、寶蓮禪寺
- 沿嶼南道南下 → 長沙泳灘、大澳漁村
—
🌸 季節限定景點推薦
景點名稱 花期時間 特色簡介 🌸 櫻花大道(赤鱲角南路) 1–2 月 種植逾 80 棵櫻花樹,形成粉紅花海 🌼 黃花風鈴木徑 3 月 約 200 棵黃花風鈴木盛開,金黃一片如詩如畫 —
🌄 地理與景觀特色
- 穿越鳳凰山與大東山之間的伯公坳,地勢險峻。
- 改善前部分路段斜度達 1:4,改善後仍有 1:6 至 1:8 的斜坡。
- 沿途風景壯麗,適合旅遊觀光,但行車需格外小心。
—
🚌 公共交通與旅遊用途
—
🚧 交通管制與使用限制
- 石門甲以南屬『封閉道路』,需持有效通行許可證方可通行。
- 市區的士與新界的士禁止進入南段,僅限大嶼山的士與專利巴士。
- 運輸署要求巴士車長須持有至少兩年駕駛經驗方可駛入南段。
- 道路沿途設有閉路電視監察車輛進出情況。
—
🏗️ 歷史沿革與演變
🔹 初期用途(1960s–1980s)
- 原為水務設施通道,興建輸水隧道將東涌溪流水引至石壁水塘儲存。
- 1966 年由港督戴麟趾主持啟用典禮,初期為 3.5 米寬的鄉村道路,設有多個避車處。
- 1969 年正式命名為『東涌道』。
🔹 發展轉捩點(1997–2004)
- 青嶼幹線通車、新機場啟用,東涌道成為南北大嶼山唯一陸路通道。
- 車流量激增,原有設計不敷使用,引發改善工程需求。
—
🛠️ 改善工程詳情(2004–2009)
工程項目 說明 🛣️ 北段改善(龍井頭至伯公坳) 長 3.6 公里,擴建為雙線不分隔道路,改善急彎與斜坡 🛤️ 南段新建(伯公坳至長沙) 長 2.6 公里,包括 750 米高架橋,減低斜度至 15% 以下 🚏 避車處與巴士站 共設 21 個避車處/巴士停車處/緊急剎車道 🔄 迴旋處設置 在䃟石灣設迴旋處,與嶼南道交匯 🚶♂️ 行人設施 增設行人路、防撞欄、警告標誌與交通監察系統 💰 工程費用 約 6.27 億港元,分階段於 2008–2009 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