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貝道(Wang Pui Road)是一條位於大嶼山西南部的道路,它連接石壁和分流半島,屬於鳳凰徑 • 第8段的一部分,主要為瀝青路面。這條道路最初是為了配合石壁水塘的建設而修建的緊急車輛通道,後來成為遠足者探索大嶼山西南歷史與自然景觀的重要路徑。宏貝道沿途平坦好行,沒有陡峭的梯級,且設有桌椅供遊客休息,整體行走難度不高,但路程較長,需要一定的體力和時間。
—
📌 基本資訊
項目 詳細資料 🏞️ 所在地區 香港大嶼山西南部,屬於新界離島區域 🛣️ 道路名稱 宏貝道(Wang Pui Road) 🚶♀️ 類型 遠足徑/山路,屬鳳凰徑 • 第8段的一部分 📍 起點 石壁水塘(Shek Pik Reservoir) 🎯 終點 分流半島(Fan Lau Peninsula) 📏 全長 約 16.7 公里(來回),來回需時約 5 小時 🪨 路面類型 瀝青路、碎石路及自然山徑,部分路段有輕微斜坡 🌅 沿途景點 鳳凰徑 • 第8段、狗嶺涌 • 觀景台、嶼南界碑、分流 • 炮台、分流村落等 🧭 地理特色 沿海地形,視野開闊,可遠眺南中國海與嶼南海岸線 🧑🤝🧑 適合對象 中級至高級遠足者、歷史探索者、攝影愛好者、自然愛好者 🏰 歷史文化 分流 • 炮台建於清朝時期,用作防衛海岸;嶼南界碑標誌昔日界線,具歷史價值 🐾 生態環境 沿途可見紅樹林、海岸岩石、野生植物與鳥類,是生態觀察的好地方 🚌 交通方式 可乘巴士至石壁水塘起點(如巴士路線11、23),終點分流需原路折返或安排接駁 🔍 特別提示:宏貝道雖然路況不算艱難,但因路程較長,建議早上出發,並留意天氣狀況。沿途無補給點,需自備足夠水源與糧食。
—
【宏貝道】不僅是一條交通道路,更是一條充滿歷史與自然美景的走廊。沿著宏貝道前行,你可以到達狗嶺涌 • 觀景台,這裡設有方位指示牌,可以欣賞到開闊的海景。附近還有一塊具有歷史意義的嶼南界碑,這是由英國軍人於約1905年豎立的碑石,用以宣示大嶼山主權,是香港開埠初期留下的重要遺跡之一。此外,宏貝道也通往狗嶺涌 • 營地,該營地設有基本的露營設施。
—
🚶♂️ 建議路線規劃
起點 經過景點 終點 石壁 宏貝道 → 鳳凰徑 • 第8段 → 狗嶺涌 • → 鳳凰徑 • 第7段 → 分流半島 → 分流 • 炮台 → 石圓環 折返石壁
- 路線類型:環迴式(可折返)
- 路面情況:主要為瀝青路,少量石路,無需攀爬
- 難度評級:⭐️⭐️⭐️(中等)
- 適合對象:有基本體力的遠足者、喜歡歷史與自然的探險者
📌 小貼士:分流半島部分地區無網絡訊號,建議事先下載地圖
📸 攝影與自然體驗
- 日落時分在狗嶺涌 • 觀景台拍攝海天一色
- 石圓環與炮台遺跡適合拍攝歷史感構圖
- 沿途可見野花、蝴蝶與海岸地貌,四季皆宜
🎒 裝備建議
裝備項目 建議理由 🥾 行山鞋 路程長,需保護腳踝 🧴 防曬用品 沿途林蔭少,日照強烈 📱 離線地圖 分流半島無網絡訊號 🍱 食水與乾糧 沿途無補給點,需自備 🔦 頭燈/小型電筒 若日落後仍在路上,可照明 —
對於遠足愛好者而言,宏貝道是前往分流半島探索更多古蹟和自然奇觀的必經之路。從宏貝道可以接上鳳凰徑 • 第8段,再經鳳凰徑 • 第7段,繼續前往分流地區,參觀分流 • 炮台(1729年清朝為防禦海盜而建)和分流石圓環(可能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遺跡)等法定古蹟。由於分流地區地處相對偏遠,部分區域手機網絡信號較弱,建議計劃前往的遠足者預先準備好地圖和充足的補給(尤其是飲用水),並留意天氣和潮汐情況,以確保行程安全順利。
—
🌄 沿途亮點
🐾 鳳凰徑 • 第8段
- 設有休息桌椅
- 沿途風景開闊,可遠眺南中國海,適合拍照與小憩
🪧 嶼南界碑
- 建於約120年前,由英軍設立
- 宣示大嶼山歸屬英國,具歷史價值
🔭 狗嶺涌 • 觀景台
- 設有指示牌,標示周邊島嶼與距離
- 是拍照與觀景的絕佳地點
- 可俯瞰嶼南海岸線
🏰 分流 • 炮台(法定古蹟)
- 清朝康熙年間設立,用以防禦海盜
- 曾駐守約50名官兵,現為法定古蹟
🪨 分流石圓環
- 推測建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
- 石陣排列有序,用途至今仍是謎
- 古物古蹟辦事處認為屬於早期文化遺跡
—
🚍 交通方式
出發地 巴士路線 下車站 東涌 嶼巴11、11A、23號 石壁沙咀站 大澳 嶼巴1號 石壁沙咀站 梅窩 嶼巴1、2號 石壁沙咀站 —
⚠️ 注意事項
- 📶 分流半島部分地區無網絡訊號,建議提前下載地圖
- 🧃 沿途補給有限,請自備足夠水與食物
- ☀️ 夏季注意防曬與補水,冬季則留意風勢與保暖
- 📸 建議預留時間拍照與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