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涌 • 水塘

🏞️ 黃泥涌水塘(Wong Nai Chung Reservoir)是香港的一個重要水務設施,建於1899年,是香港現存第3古老的水塘。它位於香港島的南部,曾經是群以外的輔助水源,對於增加港島的儲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水塘的設計包括一座石砌水壩、水掣房和溢流口,這些歷史建築在2009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顯示出其文化和歷史價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水塘的功能逐漸轉變。由於1960年代新建的水塘如大欖涌水塘和淡水湖等使得水塘的供水重要性下降,最終在1986年關閉,並改建為公園,成為香港首個划艇公園,提供水上活動的設施。如今,黃泥涌水塘公園成為了市民休閒和健身的好去處,設有健身徑和划艇設施,吸引了不少遊客和家庭前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 基本資料

項目 詳情
中文名稱 黃泥涌水塘
所在地區 香港島(Wong Nai Chung Gap),近道(Tai Tam Reservoir Road)
建成年份 1899 年
儲水量 2,700 萬加侖(約 12,000 立方米)
原用途 作為水塘的輔助水源
現用途 康樂公園
管理機構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如何前往

方式 詳情
🚍 公共巴士 中環交易廣場搭乘 6 號巴士,『黃泥涌水塘公園站』下車。
🚌 小巴 銅鑼灣搭乘 5 號專線小巴。

🏛️ 歷史建築與文物保育

建築物名稱 建成年份 建築特色 評級
水壩 1899 層列花崗石鋪成,頂部設通道 法定古蹟
水掣房 1899 粗琢石塊建成,原為廡殿式屋頂,1979年改為平頂 法定古蹟
溢流口 1899 彎曲梯級形石塊組成,導水至天然水道 法定古蹟
工人宿舍 1930s 2009年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二級歷史建築

📜 歷史沿革

年份 事件
1894 香港爆發鼠疫,促使港英政府改善公共衛生
1899 黃泥涌水塘建成,作為水塘的輔助水源
1960s 逐漸失去供水功能
1986 改建為香港首個划艇公園
2009 部分建築列為法定古蹟

🏞️ 水塘轉型

  • 1986年關閉供水功能,改建為香港首個划艇公園。
  • 設施包括水上單車、小艇租用、小食亭與茶座。
  • 1987年榮獲香港建築署年度大獎,設計融合自然環境。

🌳 黃泥涌水塘公園

1986 年,黃泥涌水塘停止供水功能,改建為香港首個划艇公園,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管理。

🚣‍♀️ 公園設施

  • 2022年重新營運水上單車,提供 2人艇與4人艇
  • 營業時間:平日 11:00–18:00,假日 09:00–18:00(飲食區10:00開放)
  • 水上單車:二人艇 $60 / 四人艇 $120(平日45分鐘)
  • 小艇租用
  • 湖中央茶座:提供豆腐花、供應魚蛋、燒賣、三文治等下午茶輕食,湖畔環境悠閒
  • 適合小朋友接觸自然與湖泊生態
  • 餵魚體驗:魚糧售價約 $20 一包,深受小朋友歡迎。
  • 步行徑:可通往紫羅蘭山(Violet Hill)及赤柱峽道(Stanley Gap Road)。

📸 小貼士

  • 早上或黃昏拍攝湖面倒影最美。
  • 假日人流較多,建議平日造訪。
  • 帶備防曬用品與飲用水。

🌿 周邊景點推薦

  • :適合遠足與觀鳥。
  • 香港仔郊野公園:自然教育徑與生態探索。
  • 渣甸山觀景台:俯瞰港島東部景色。

🚶‍♂️ 遠足路線

黃泥涌水塘是多條遠足徑的起點,包括:

  • 紫羅蘭山徑(Violet Hill Trail)
  • 衛奕信徑 • 第1段(Wilson Trail Section 1)
  • 孖崗山(Ma Kong Shan)
  • 赤柱峽道(Stanley Gap Road)

🏆 建築獎項

1987 年榮獲香港建築署年度大獎,設計低調融入自然環境。

🌳 自然生態與環境教育

曾是天鵝與鴛鴦棲息地,1997年因禽流感清空鳥類,但仍是觀鳥好去處,適合親子活動。

⚔️ 軍事歷史

1930年代末,成為防禦重地,設有高射炮陣地、榴彈炮台及機槍堡。1941年香港保衛戰中,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與英軍在此激戰,成功阻止日軍數日。

  • 黃泥涌• 水塘《3》
  • 黃泥涌• 水塘《2》
  • 黃泥涌• 水塘《1》
  • 黃泥涌• 水塘《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