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樹凹是香港新界東北沙頭角地區一個具有超過3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村民多為溫姓。這條村落位於沙頭角海東北岸,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且交通不便,村民逐漸搬離,導致村落長期處於荒廢狀態。近年來,隨著沙頭角邊境禁區的逐步開放,村民發起了復村運動,希望重建家園並保存其豐富的歷史文化。
—
📌 基本資訊
項目 詳細資料 🏞️ 地點 香港新界北區沙頭角東北端,八仙嶺東北半島,毗鄰沙頭角海 🧭 地理位置 位於榕樹凹灣北灣旁的山坳,靠近香港與深圳之間的海上邊界 🏘️ 村落類型 單姓客家村落(溫姓),自給自足的沿海村莊 🕰️ 建村歷史 約350年歷史,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約1671年),由溫敏昌創立 👤 溫氏源流 溫氏祖先源自周朝武王之子叔虞,後裔分封於河南温邑,清代移居至香港 🪧 別名 濃樹澳、榕樹澳、榕樹坳 🏚️ 村落現況 村落已荒廢逾40年,近年有保育與重建計劃,包括微型建築與文化徑 🛣️ 前往方式 需步行進入:從大埔墟乘20R小巴至烏蛟騰,步行約3小時從粉嶺乘56K小巴至鹿頸,步行約1.5小時 🧑🏫 村落設施 曾設有學校、碼頭、廟宇、軍營(英軍於1970年代設立,1997年撤離) 🌳 自然景觀 壩灣景觀、榕樹環繞的房屋、廢棄軍營、自然文化徑 🧑🤝🧑 社區特色 村民具互助自理精神,曾以農業與漁業為生,近年積極參與地方營造與文化傳承 —
【榕樹凹村】擁有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村內保留著傳統客家建築、廢棄的村屋、百年堤壩以及被榕樹纏繞的『樹屋』。該村曾在1980年代被英軍用作軍事哨站,駐守的英軍(包括蘇格蘭高地軍團和尼泊爾啹喀兵)與村民關係良好,並將一間村屋命名為『Tolo Drink House』。從村內可遠眺深圳鹽田港的景色,潮退時還可欣賞到附近的天然潮汐池『天池 – 天空之鏡』(長排頭 • 天池)。
—
🗺️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 地點:榕樹凹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行政上屬於北區沙頭角,靠近八仙嶺與沙頭角海,面向沙頭角海,對岸即深圳鹽田,地處偏遠。
- 地形特色:村落坐落於山坳之中,四周被濃密榕樹環繞,形成天然屏障。
- 名稱由來:
- 原名『濃樹澳』,後演變為『榕樹澳』、『榕樹坳』,最終定名為『榕樹凹』。
- 『凹』在客家語中意指山坳,形容地形被群山環抱的地勢。
- 景觀亮點:
- 壩灣海岸線
- 廢棄英軍軍營
- 榕樹氣根垂掛的古屋
- 荒廢學校與碼頭遺址
—
📜 歷史沿革與族群背景
時期 事件 康熙年間(約1671年) 溫氏祖先由廣東惠州遷至沙頭角擔水坑,後由溫敏昌開墾榕樹凹村 清末至民初 村落發展成熟,設有學校、碼頭,自給自足 1970–1980年代 英軍設立軍營以防非法入境 1997年後 英軍撤離,村民逐漸外遷,村落荒廢逾40年
- 建村歷史:榕樹凹村已有超過300年歷史,始創人為溫子煥(1696–1757),其祖父溫嘉琦由廣東惠州移居沙頭角。
- 溫氏族譜:
- 村民祖先可追溯至周朝武王之子叔虞,其後裔分封於河南『温邑』,以『温』為姓。
- 溫子煥在沙頭角對岸開墾荒地,建立榕樹凹村,成為單姓客家村落。
- 族群:單姓客家村落,以『溫』姓為主,祖籍惠州歸善。
- 文化傳承:保留客家語言、建築風格與宗族制度。
—
🏡 村落生活與建築特色
- 自給自足的村落:
- 村內曾設有學校、碼頭與農田,村民以務農為主,生活簡樸但社群緊密。
- 雖不屬『慶春約』村落聯盟,但與沙頭角其他村莊關係密切。
- 建築風格:以石砌牆、灰瓦屋頂為主,融合客家傳統與本地材料。
- 生活模式:
- 務農為主,種植水稻、蔬菜
- 漁業輔助,依靠壩灣海岸
- 村民互助自理,宗族凝聚力強
- 軍事歷史:
- 1970年代至1980年代,英軍曾在村內設立軍營以防止非法入境者,1997年後撤離。
—
🚶♀️ 如何前往榕樹凹
起點 交通方式 步行路線 時間估算 大埔墟港鐵站 乘搭20R綠色小巴至烏蛟騰 烏蛟騰 → 荔枝窩 → 鎖羅盆 → 榕樹凹 約3小時 粉嶺港鐵站 乘搭56K綠色小巴至鹿頸 鹿頸 → 鳳坑 → 谷埔 → 榕樹凹 約1.5小時 —
目前,榕樹凹村正經歷復興過程。香港中文大學獲鄉郊保育基金撥款300萬港元,開展建築復育計劃,旨在修復廢棄村屋並創建實驗式社區場地。村民也積極參與復村工作,如引進山水、組織節慶活動(如元宵節聚餐和舞麒麟)。儘管面臨水電短缺和交通不便等挑戰,但村民希望通過發展深度生態旅遊和文化導賞團,讓更多人了解這條偏遠而神秘的客家古村。
—
🌿 荒廢與保育:從沉寂到重生
- 荒廢原因:
- 因交通不便、生活設施缺乏,村民逐漸搬離,村屋荒廢,成為『植物主導』的空間。
- 保育轉機:
- 2018年政府成立『鄉郊保育辦公室』,榕樹凹成為重點保育村落之一。
- 2023年中文大學獲撥款300萬港元,推動『重塑榕樹凹故事』項目,修復村屋與軍營空間,打造社區場地。
- 村民自發設置800米水喉引入山水,改善生活條件。
—
🧪 跨學科研究與文化傳承
- 研究方向:
- 項目涵蓋建築、歷史、自然生態等領域,促進村民與學者合作,探索榕樹凹的社會演變與文化遺產。
- 文化活動:
- 村民定期舉辦新春聚餐、社區活動,吸引外界關注與參與。
- 目標是建立社區廚房與文化基地,成為村民與訪客的交流平台。
—
🧪 保育與重建計劃
🔧『重塑榕樹凹故事』計劃
- 由中大鄉郊保育辦公室主導,結合建築、歷史、生態研究。
- 設立多功能微型建築,作為社區活動與研究基地。
- 推動村民參與地方營造,促進跨學科合作。
📸『光影拾遺』攝影導賞
- 由香港民間古蹟保育基金與活現香港合辦。
- 透過攝影記錄村落遺跡與自然景觀。
- 連結村民與參加者,共同重塑記憶與歷史。
—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