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頸

🦌 鹿頸(Luk Keng)位於是香港新界東北部的一個寧靜村落,位於郊野公園(Pat Sin Leng Country Park)與郊野公園(Plover Cove Country Park)之間,海(Sha Tau Kok Sea)沿岸,面向深圳鹽田區(Yantian District),這裡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更保留了深厚的客家文化與百年村落歷史。這片區域被海和雞谷樹下的紅樹林環繞,擁有紅樹林、蘆葦田、客家村落與寧靜海岸步道,擁有全港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之一。

🏞️ 地名由來

  • 『鹿頸』一名可能源自地形似鹿的頸部,也有說法指是因附近有短而彎的海灣。
  • 香港有多個地方以『鹿頸』命名,如大嶼山陰澳、東龍洲南、以及水口半島的鹿頸山。

📍 地理與交通

項目 詳情
所屬區域 新界北區(North District, New Territories),位於八仙嶺郊野公園與船灣郊野公園之間
鄰近地點 沙頭角、(Fung Hang)、(Kuk Po)
自然特色 擁有濕地、瀑布、海灣(如鹿頸灣)等自然景觀
交通方式 港鐵站(Fanling Station)C出口 → 小巴56K → 總站
自駕泊車 新娘潭路或發記士多旁空地

【鹿頸】主要的鄉村包括鹿頸村、雞谷樹下村及鹹坑尾村、南涌等,保留了傳統的客家文化與農耕景觀,村內仍可見廢棄的農田與灌溉水塘,見證了昔日的鄉村生活。【鹿頸村】名下包括鹿頸黃屋、鹿頸陳屋及鹿頸上圍,而雞谷樹下村亦包括其分支的河瀝背村。鹿頸陳屋與鹿頸上圍同宗同族,由淺灣分支而至,在現址立村超過百年,村前原本是一片鹹田,其後改作漁塘。

🏘 客家村落

鹿頸村(Luk Keng Village)

  • 包括黃屋(Wong Uk)、陳屋(Chan Uk)、上圍(Sheung Wai)
  • 村落歷史逾百年,原為鹹田,後改為漁塘。

(Fung Hang Village)

  • 原名『風坑』,已有300多年歷史。
  • 村內有張氏宗祠(Cheung Clan Ancestral Hall)、老井與客家食肆。
  • 鳳坑碼頭(Fung Hang Pier)是熱門打卡點。

(Kuk Po Village)

  • 客家村落,分為一肚至五肚(Five Sub-Villages),各肚居民姓氏不同。
  • 啟才學校(Kai Choi School):建於1930年代,現為三級歷史建築。
  • 協天宮(Hip Tin Temple):由課室改建,供奉關公。

🌿 自然生態

紅樹林(Mangrove Forest)

  • 防止海岸侵蝕、吸收水中污染物、提供鳥類棲息地。

蘆葦田(Reed Fields)

  • 秋冬季節金光閃閃,面積達五個足球場,是攝影熱點。

沙頭角海(Sha Tau Kok Sea)

  • 沿岸步道可欣賞寧靜海景,對岸即是深圳紅花嶺。

這裡不僅是生態寶地,也曾是抗日游擊隊的活動區域,附近的設有抗日英烈紀念碑,承載著戰時記憶。如今,以其悠閒的鄉村氛圍吸引遊客,沿著海岸線的設有多家士多和茶座,如著名的『陳鳳記』客家菜館,提供地道美食。從出發,可輕鬆步行至南涌或海邊,欣賞寧靜的海景與日落,成為遠離都市喧囂的理想去處。

🍽 客家美食

餐廳 推介菜式
BB開心茶座 鹽焗雞(Salt-Baked Chicken)、港式早餐
盈佳茶座 蠔餅(Oyster Pancake)、黃酒雞(Yellow Wine Chicken)
松記士多 醋鴨(Vinegar Duck)、走地雞(Free-Range Chicken)

🏞 行山路線

鹿頸 ➝ 鳳坑 ➝ 谷埔 ➝ 原路折返

項目 詳情
距離 約7公里
時間 約2–3小時
難度 ⭐️☆☆☆☆(初級)
補給 BB開心茶座、發記士多、松記士多
廁所 鹿頸均設有流動廁所

📸 打卡熱點

  • 白色燈柱碼頭(White Pillar Pier)
  • 水浸咀排(Tide-Exposed Sandbar)
  • 蘆葦田與紅樹林濕地
  • 沙頭角海岸步道
  • 啟才學校與協天宮

🧭 小貼士

  • 🧴 注意防曬與補水,沿途樹蔭不多。
  • 🕒 小巴尾班車約晚上7:30,建議預留時間等車。
  • 📱 偏遠地區網絡不穩,建議提前下載地圖。
  • 🐄 偶遇黃牛群,請保持距離,勿驚擾。

🦌 鹿頸 vs 鹿頸村:地名與村落的雙重面貌

分類 鹿頸(Luk Keng) 鹿頸村(Luk Keng Village)
📍 定義 一個地區名稱,涵蓋多個自然與人文景點 地區內具體的村落,屬客家村
🗺️ 地理位置 新界東北,沙頭角海西南岸,鄰近深圳 位於鹿頸地區中心,靠近鹿頸路
🏞️ 景觀特色 包括鹿頸灣、鹿頸山、濕地、瀑布 村屋排列整齊,前方曾是海灣,現為荒草地
🧓 歷史背景 地名源自地形似鹿頸或短彎海灣 清康熙年間建村,曾有600+人口
🏡 村落組成 包括鹿頸村、雞谷樹下村、咸坑尾村、 鹿頸黃屋、陳屋、上圍,四姓組成『永慶社』
🌾 傳統產業 漁業、農業、圍海造田 種稻、養牛,後因水源截斷而式微
🧭 現況 遠足熱點,連接鳳坑、谷埔、南涌 村民多移居英國,部分回流養老

📚 延伸探索

想深入了解鹿頸的歷史故事與地名由來,也可參考〖 明報的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