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担租

🏯 九担租(Kau Tam Tso)位於新界北區東南面,是一條擁有悠久歷史的客家村落,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中葉。這條村莊原本由李、劉兩姓居民聚居,村內曾有十多間村屋,早期居民主要依靠水路進出,需在涌尾乘小艇前往。然而,隨著1960年代村中男丁遠赴英國謀生,至1970年代全村僅剩六戶人家,最終人去樓空。

【九担租】近年因紅葉景觀而聞名,每年12月至1月期間,村內的楓香樹轉紅,成為香港繼大棠之後的另一個賞紅葉熱點。這裡的楓香樹高大挺拔,紅葉季節時形成一道艷麗的『紅色屏風』,在翠綠山巒間格外醒目,被部分遊客形容為『港版京都』。由於從巴士站步行至紅葉林僅需10分鐘左右,且全程為平坦易行的柏油路,因此成為適合親子及初學者的輕鬆賞景路線。

📍 基本資料

  • 地點:新界北區(Fanling, North District, New Territories)
  • 類型:原居民村落(Indigenous Village)
  • 行政區劃:屬於區鄉郊地帶,受鄉郊代表制度管理

🧭 歷史背景

  • 村名源自早期村民以『九擔米』作為租金,向地主租地耕作。
  • 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晚期,村民多為客家人(Hakka People)。
  • 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蔬菜,並飼養家禽。

📍 地理位置與村落背景

  • 九擔租(Kau Tam Tso)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靠近(Wu Kau Tang)與(Sam A Village)之間的山區。
  • 屬於郊野公園(Plover Cove Country Park)範圍內,地勢偏僻,交通以步行或小巴為主。
  • 村落由李氏與劉氏兩姓組成,清朝中葉開村,村屋十多間。

📜 九擔租制度特色

特點 說明
地租名稱 『九擔租』源自每年需繳納九擔米(約540公斤)作為地租。
地租單位 『擔』(Picul)是古代重量單位,約60公斤。
土地使用權 村民擁有耕作權,但不擁有土地所有權。
固定租金制度 地租不隨土地價值或產量變動,具穩定性。
政府角色 清政府以租賃方式鼓勵墾荒,並透過地租制度管理土地。

🕰️ 歷史演變

時期 事件與制度演變
清朝中葉 新界地區村落如九擔租村開始形成,村民以農耕為生。
1898年 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99年。
英治初期 港英政府保留清朝地租制度,設立『九擔租』作為土地契約登記形式。
20世紀中期 九擔租村人口外移,村落逐漸荒廢,制度仍保留於地契中。

🏯 村落特色

  • 祠堂:供奉祖先,舉行傳統儀式。
  • 風水林:象徵保護村落的自然屏障。
  • 石屋:保留傳統石砌結構。
  • 鄉村道路:狹窄道路,保留原始格局。

👥 社群與文化

  • 村民多為原居民,享有丁權。
  • 傳統節慶如太平清醮仍在村中舉行。
  • 維持『族群式』社會結構,村民關係密切。
  • 生態與旅遊價值,秋冬賞楓吸引大量遊客,成為熱門行山路線。

🏗️ 現代挑戰

  • 城市化:面臨土地收購與重建壓力。
  • 文化保育:保留歷史與文化成為議題。
  • 人口流失:年輕人遷出,人口減少。

  • 九担租 • 路牌《叄》
  • 九担租 • 路牌《壹》
  • 九担租 • 路牌《貳》
  • 九担租 • 路牌《肆》